楠木軒

中國傳統弓箭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一共四道工序,你學會同樣能造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經典

由於遠距離交戰的形式增多,以及戰爭越來越靈活,所以部分冷兵器的性能越來越得到融合。如刀槍的使用既要力量又要靈敏、弩射既要力量又要人的協調性、騎射既要力量又要協調性還得要靈敏性,等等。從弓到弩的演變最能反映出這種演變的特點。



弓箭是弓與箭的結體,兩者只有連在一起才成之為兵器。它們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中,各自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弓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兵器,屬於彈射兵器類,是發射箭的裝具,由具有彈性的弓臂和具有韌性的弦構成。人類最初的弓屬單體弓,是人們“弦木為弧”而成。後來,人們發現單是弦木而成的弓彈性不夠好,為了增強弓的彈性,人們發明了複合弓。


這種複合弓以竹木為弓身的主體,然後附上角、披上筋,最後再纏上絲織物。箭則是弓的發射對象,與弓一起構成一種彈射兵器。古書中常稱之為矢,在甲骨文中,“矢”字就象一支箭,前面尖尖的象箭頭,後面寬而中間凹象箭尾。最初的箭是由一根削尖了的竹杆或樹枝構成。之後,箭頭改進成石鍁或骨鍁,箭尾附上羽毛,這樣提高了箭頭的擊穿力以及飛行的穩定性與遠度。再後來,當青銅被人們發現與利用時,很快便有青銅鍁,這就進一步增強了箭的殺傷力。



三國時期,弓箭被大量用來裝備軍隊,出現了不同形制的弓,性能方面也各具特色,如: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總的來説,弓箭的優點在於輕便靈巧,能遠距離殺傷敵人,缺點是必須一手張弓,一手拉弦,但由於人的臂力與手感方面的原因,距離稍遠準確性不高,殺傷力也不夠,所以後來逐漸被強而有力的弩取而代之,再到槍炮興起,弓箭也自然退出了軍事舞台。



弩是弓演變而來的,是安有張弦裝置的弓。張弦裝置由弩臂及安於其上的弩機構成。弩比弓操作方便,射手可先張弦安箭,再縱弦發射。弓箭手卻要在用力張弦的同時進行瞄準,因而弩的命中精確度高。從考古發掘的材料看,大概在原始社會晚期或者説至少不晚於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使用木製弩了。到東周時期,隨着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青銅弩機,提高了弩的殺傷力。



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等地的戰國中晚期墓葬中,都曾經出土過青銅弩。此時的弩還是用人的手臂張弦,所以叫臂張弩。大約戰國晚期開始出現了腳踏張弦的撅張弩,這種弩射程比臂張弩遠出二三倍。西漢時期的弩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其作用類似於近代步槍上標尺,射手可按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鍁端的高低,調整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東漢時期出現了腰開弩、牀弩等新形式的弩。



唐代的軍隊則裝備有七種不同的弩。至宋代,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主要有撅張弩和牀弩兩大類。這一時期弩的主要特點是:射程遠、發射連續、攻擊區域大,等。史料記載,景德元年,宋軍在澶淵之戰中,以牀弩射殺契丹大將,使契丹軍隊士氣大減,從而一舉擊敗契丹軍隊。明朝以後,由於火器的進一步發展,槍炮使用越來越普遍,於是弩和弓在軍隊中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並在清朝末期退出了軍事舞台。


參考資料

【1】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