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愛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女性用來裝飾自己的必備手段。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儘管當時的物質條件並不發達,但初民們卻已經學會了在臉上塗抹東西,這便是化妝技術最初的存在意義。
隨着社會生產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自身要求的提高,不少女子受到初民影響,習慣用赤鐵礦粉等物來裝飾面容。"螓首蛾眉,巧笑嫣兮,美目盼兮",正是先秦女子對於自身妝容的高級要求。
顯然,古代女子的化妝技術,是頗為成熟的。無論是胭脂水粉,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她們總能根據社會風尚與自身體質,來安排最合適的化妝手段。從大體上看,古代女子的化妝技術倒也很好區分,主要是紅妝、白妝與花鈿妝。
古代婦女化妝示意圖
紅粉春妝寶鏡催——紅妝
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紅色與黃色都是一種頗為吉祥富貴的顏色。尤其是紅色,不僅顯得雍容華貴,更讓人覺得喜氣洋洋。但凡過喜事,如婚嫁、生子等,皆用紅色來裝飾。
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筆者贊同的説法是:古人依靠農耕與捕獵為生,而在當時,部落中要是能成功捕捉到獵物,那便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喜事。在這個時候,初民們往往會將獵物的鮮血塗抹在臉上,並與大家舉行一場狂歡盛宴。
古代紅妝
所以説,古人愛用紅色來化妝,也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民便找到了一種替代物。這是一種赤鐵礦粉,將其研磨精細後,倒入定量的水調製下比例,然後塗抹在臉上。而這,便是早期的紅妝。
到了商周時期,隨着青銅文明的出現,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探索更進一步,他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在礦物中,後來居上的硃砂,引起色澤明麗,反而更受愛美之人的喜愛。而在植物中,古人也發現了紫草、石榴、玫瑰等物,同樣可以將其研磨成粉,再做成化妝品。
對化學有了解的讀者,可能會知道硃砂的來歷。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因此呈現出紅色或褐色。根據殷墟出土的商朝文物來看,當時的貴族女子便已經開始使用硃砂了。
令人稱奇的是,貴族女子還有一套很是專業的研磨設備,分為石臼與石杵,都是採用上好的大理石製成。當然,石臼的內壁也發現了硃砂的成分,可見墓主人生前對於硃砂的喜愛。
硃砂,還叫渥丹。《詩經》中説"顏如渥丹",便是説當時的女子,已經開始用硃砂來裝飾自己。佳人一點紅唇笑,是當時備受歡迎的化妝方式。
其實,作為早期人類社會中的常見品,硃砂的主要用途不僅有化妝,還有煉丹。秦始皇好煉丹之術,宮內便需要大量硃砂。宮中的女性有了原材料,還研發出了一種硃砂膏,將其放在小盒子中,方便她們隨時取用。
硃砂
西漢以後,古代女子的紅妝技術,出現了一個小高峯。當時,漢武帝命張騫出使西域。後者經過隴西焉支山的時候,帶回來了一種神奇的植物,其花瓣為紅而葉子如藍,故而得名紅藍花。
待花開之後,將紅色花瓣摘取下來,經過一些較為繁瑣的工序,將其中的雜質和其他色素去除,只留下色彩奪目的紅色。將其曬乾之後,便形成了一種質量上乘的紅色染料。
曬乾後的紅藍花
與硃砂相比,這種新型的紅色染料更加豔麗,而且不易褪色,更沒有一些細小顆粒。因此它出現在市場中後,很快便引起了廣大女性的追捧。由於紅藍花的成功,還有人將主意打到了其他植物身上。畢竟這種天然的、無污染的染料,是更受消費者喜愛的。
漢代尚且如此,更別説思想更開放的唐朝了。在當時,胭脂已經正式"出道",成為了一種可批量生產的商品。而在唐代的街市中,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胭脂鋪子,這説明唐代女性已經是消費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龐大羣體了。
古代女子紅妝畫
在《全唐詩》中,也出現了不少關於紅妝的描寫。"美人紅妝色新鮮"、"六宮粉黛無顏色"、"不施紅粉鏡台前",這些詩詞中的佳句,無疑不在向世人表明,唐代女性對於化妝的熱愛。而紅妝,便是她們日常生活中的慣用化妝技術。
王建《宮詞》中説:"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裏潑銀泥。"這句詩讀起來頗有意思,是説一個宮女在洗漱完畢之後,她的洗臉盆中都浮起了一層紅色泥漿。由此可見,唐代女性對於紅妝有多在意了。
唐代是婦女紅妝的巔峯時期,儘管宋明時期紅妝依舊流行,但也比不過唐代紅妝中的繁多花樣與豐富類型。
古代妝容圖解
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妝
開頭就説,女子天性愛美,雖説白妝的歷史沒有紅妝悠久,但也同樣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據《戰國策》記載:秦國張儀出使楚國時,曾對楚王説:"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古代白妝
意思是説,鄭國、周國的女性在出遊之時,會在臉上施以白妝,於是才有了"粉白墨黑"的説法。春秋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女子沒有這麼多的束縛,為了展示自己的美麗,所以便採用了這種最簡單的塗抹方式。
這裏説的"粉",一般是"米粉",也是白妝的主要原材料。《韻會》中記載:"古傅面亦用米粉,又染之成紅粉,後乃燒為鉛粉。"古人的化妝品,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礦物質、土、水的混合物,被叫做"鉛粉"。
妝粉
前面提到的硃砂,便是一種鉛粉。它還被煉進丹藥之中,不過人吃多了對身體有害,所以就是鉛中毒。相較於鉛粉來説,米粉便有些健康了。
不妨來看"粉"這個字,它是由"米"與"
分
"組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粉"就是由大米研磨而成,如果想要染成紅色,便可以往裏面加上一些紅色植物。
古代大米磨成粉做妝
在古代,糧食無疑是好東西。所以用大米做成的粉,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它主要流行在一些貴族之家。不過,貴也有貴的道理,一般用米做的化妝品,富有多種維他命,是可以對保養皮膚起到作用的。
在不少史料中,經常能看到"粉白黛黑"這樣的字眼。因為這些年份較為久遠的史書,其在成書過程中,往往多注重貴族之家的日常生活。
按照這個邏輯,與其説先秦時期的女性主要化白妝,倒不如説是先秦時期的貴族女子崇尚白妝。淡妝濃抹總相宜,將白色的妝粉均勻塗抹在臉上,不僅能有效滋潤肌膚,還能給人以平和温柔又典雅清秀的感覺。
敷粉
有趣的是,白妝在古代竟然不是女性的專有物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粉候族"。不少魏晉名士為了標榜自己獨立的人格,總想着走一些另類審美。比如玄學的創始人之一何晏,因為經常服用"寒食散",其面龐看上去十分白皙,一時引得眾人追捧。
但何言臉色白,是他個人體質與長期嗑藥的結果。為了營造出像他一樣的妝容,不少放飛自我的名士,則紛紛效仿起女子,臉上塗抹起白粉。這個場景,真叫人哭笑不得。
梁朝的貴族子弟,更是"時髦",他們將""薰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當成了時下最為流行的妝容方式。用現代人的審美來看,倒是頗有幾分古怪的"陰柔之美"。
到了唐代,將白妝玩的出神入化的,莫過於楊貴妃了。雖然貴為寵妃,但楊玉環也懂得示弱。在去掉花鈿妝之後,楊貴妃的化妝大多隻注重"粉白黛黑"。白皙的臉龐加黑色的眉毛,在一眾以紅妝為主的妃子中,反而顯得"我見猶憐",從而讓唐玄宗欲罷不能。
如果説,紅妝給人以一種驚豔的感覺,白妝便更偏向於"天生麗質難自棄"了。"白"不僅有白皙的意思,也有素雅的內涵。對自己容貌有信心的女子,比如楊貴妃這般,反而更喜歡素面朝天。
楊貴妃畫像
綠雲低映花如刻——花鈿妝
花鈿妝,是在基礎妝容的前提下,更加高級的一種化妝技術。花鈿,就是用一些彩紙、金屬片、絲綢等物,製作成的精緻圖案,比如花鳥魚蟲或是日月星辰。
然後用一種叫做"呵膠"的東西,將花鈿貼在額頭、眉心或兩頰處。
女子花鈿妝
關於貼花鈿的傳統,坊間主要有兩個説法。
一種觀點認為:貼花鈿起源於秦朝。相傳秦始皇嬴政在一統六國後,總想着長生不死。為此,他還專門令宮女朝着傳説中的仙女打扮,換上一種頗為風格的髮髻,然後再貼上五色的花子。
秦始皇的霸業,倒沒有千秋萬代,但這種貼花子的方式,卻逐漸流行開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坊間最為流行的"梅花妝",便是由這種貼花子傳統衍生而來。
花鈿的形狀種類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花鈿妝是為了遮住臉上的疤痕。這種説法比較晚,最早見於唐代,是由當時的名人上官婉兒帶火的。婉兒雖然出身高貴,但時運不濟,被祖父連累,在幼年時期便入了宮,還經常遭受打罵。
武則天稱帝后,上官婉兒的才華得到其賞識,逐漸成為眾所周知的一代才女。人在出名之後,便對自己的妝容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遮掩臉上的疤痕,上官婉兒模仿前朝貼花子的傳統,製作了一些精巧的圖案。
武則天劇照和唐代女子妝對比
因為上官婉兒主要將花鈿貼在眉心中間,所以這種妝容也叫"眉間俏"。有了名人效應,眉間俏迅速在坊間流行,成了唐代最火熱的化妝手段之一。見此情形,街巷中也出現了一些專門賣花鈿的小商販,並引發了新一輪的"搶購狂潮"。
到了後世,這種花鈿妝還被一些女子進一步簡化。有些人乾脆在眉心中點一個紅點,再施以白妝,看上去既不失清純,又有一絲俏皮。
上官婉兒劇照
結語
從上述幾種妝容中,不難看出古代女子化妝技術的巔峯,是在盛唐時期。這個社會風氣包容、物質資源又豐富的朝代,也給予了當時的女性很高的尊重。難怪在不少人眼裏,唐代女性的審美風尚,是一直走在時代前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