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秋招近日塵埃初定,如何選專業卻是年年不息的話題。
多年來,高等教育呼應國家科研經濟需求,新專業不斷湧現。據教育部統計,2012年至今,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高校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
近幾年,帶有“智慧”“智能”“互聯網”等標籤的專業尤為引人關注。它們是對接人才需求的未來熱門,還是名字唬人的跟風之作?社會圍觀的目光審慎,填報志願的鼠標忐忑。
考生作出選擇的4年後,就業既是人生新賽道的開始,也是回溯當初明智與否的證明。讓我們尋找和記錄新增專業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故事,聽聽人力資源專家的直言吧。
熱門標籤下的舍與得
統計顯示,近3年來,工學類新增專業佔比較大。2019年度,31種新增本科專業中,20種為工學專業。2020年新增專業數量37種,工科相關“智能”“智慧”專業佔8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為近期高考相關熱搜詞。不少學校新增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交叉學科,推進“人工智能+”的賦能……一系列數據表明,帶有“智”字標籤的全新工科類專業正成為新增專業裏備受關注的部分。
陳宇:面對四選一
4年前,江蘇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陳宇正趕上潮起。她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同濟大學的傳統招牌建築系,第二志願是當年第一屆招生的智能製造工程,最終花落後者。
“雖然是新專業,但我考慮智能製造是新聞裏國家一直倡導的,好好學,一定會有比較好的綜合成果,未來選擇方向也多。”小陳説。當時的自己可能更關注“智能”兩個字,一心想做機器人,後來開學一看,不是這麼個事兒,課程中涵蓋電子信息、控制工程、管理科學和機械工程。
找工作,小陳起步很晚。去年秋招時,她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上。年初分數出來,不確定能否進複試,她才進行兩手準備,3月春招期間,開始正式求職。
“其實我還蠻淡定的。如果想要互聯網大廠的崗位,春招確實晚了點,機會不多。但是我想找的崗位,最好能專業對口。我的專業是智能製造工程,偏重於製造類企業中與機械電子技術相結合的崗位。”在陳宇看來,實體經濟中合適自己的機會相對而言比較多,春招,不晚。
簡歷準備過程中,她比較注意主次分明。比如介紹課外實踐時,將與同學一起完成的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模型和大數據驅動下的刀具智能診斷和預測性維護”放在首位,並詳細介紹。而另一個國家級創新大賽的實踐經歷則一句話帶過。因為前者可以具體展現在互聯網深度學習知識和軟件運用方面的能力,後者雖是“國家級”,但項目涉及領域是能源,與就業目標不是那麼對口,提一下,體現在科研方面的參與度和知識拓展能力即可。
通過學校就業網和就業中心推送信息等渠道,陳宇一共投了不到10份簡歷,對象主要為信息類企業和有新能源、智能駕駛研發需求的傳統汽車企業,獲得了不少面試機會。她覺得,外界對於專業前景的看好,以及學校“光環”,在求職過程中給自己增加了優勢。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面試,有點猝不及防。”小陳記得,當時自己把用於考研的面試準備進行調整,往職業方向靠,重點回憶參加過的科創項目細節,還專門打電話跟項目組的同學確認。結果在正式面試過程中,這一部分果然被問得很深。“面試官的問題涉及機器學習、數據預處理、數據清洗和模型特點等,幸好有準備。”她説,問題也涉及比較陌生的領域,自己會盡量往熟悉的知識範疇引導,實在回答不出,就實話實説。有的企業面試官對她就讀的新專業很好奇,會問及對智能製造、新工科的理解。
此外,還有一個環節,小陳也專門準備過。那就是幾乎每個面試結束前都要面對的問題:“你有什麼想問的?”
“當時我問了不少,比如如果錄用的話,企業會給我怎樣的職業規劃,企業對自動駕駛的佈局是怎樣的,怎麼看新勢力汽車企業和傳統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回答。”小陳覺得,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彼此重視和深入瞭解,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最終,她獲得4個錄用意向,來自傳統汽車生產、工業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領域。她在車企和工業機器人制造兩家之間猶豫。前者是自動駕駛的研發崗,專業格外對口,工作實踐中,還能在機器視覺、圖像識別等領域更加專精;後者,能圓高三那個“造機器人”的夢想,吸引力也很大。不過最終,她還是放棄了機器人,因為這家企業近期會遷往較偏遠的地方。“生活質量,在我求職的過程中有一定權重,通勤時間不能過長,距離長壓力大,幸福感就降低了。”小陳説。
本月起,陳宇正式入職,她已經做好準備,早早投入新“學期”——公司內部有專業學習平台,不僅為畢業生從學校到上崗提供銜接性培訓,也有包含大量前沿知識的在崗提高班。
何燕:簡歷投到10份就停了
早上8時30分,何燕一身灰色工作服,走進金橋路535號的中船航海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上班很開心,很多學的都用上了。”
小姑娘今年剛從上海杉達學院滬東工學院畢業,填報志願時,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才第二年招生,就業行情缺乏可參考值。爸媽開始不同意,一直勸着“女生學會計不好嗎?又保險又穩定”。
小何倒很堅持。她覺得自己喜歡數學,也擅長數學,學理科能提升邏輯思維能力,智能控制技術雖然是個新專業,但智能製造代表着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方向,瞭解下來,課程包括程序設計、電氣控制技術、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感覺會很有意思,而且未來就業應該也不愁。
“還記得當時我跟爸媽説,我不是因為熱門就去報,就想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她説,事實證明“我喜歡”確實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心無旁騖,特別是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會有動力去克服,堅持下去不後悔。
學習過程倒有點出乎意料。小姑娘沒想到,上大學,專業還那麼“先進”,學校會在教學體系中專門安排電工技能實訓教學,不僅要學,還要學好,要盡力拿到電工技術中級證書。
“之前電氣控制都是學的理論知識,電工技能上手後,腦子裏電路圖更清楚了,後來上其他課,還有點觸類旁通。”小何記憶猶新,之後找工作面試自我介紹,她還專門向面試官“曬”證書,希望錦上添花,因為那也是自己的“技能樹”。面試官聽了直樂,笑着連説“好的”。
畢業找工作,小何沒有去社會第三方平台,學校給畢業班組織雙選會,提前很久就公佈了參加的企業名錄,上海電氣、振華重工等企業的智能系統設計製造、運行維護崗位不少。她認真做功課,一一瞭解,希望能學以致用,不辜負這幾年的努力。雙選會現場,何燕準備了15份簡歷,投出10份,就停下了。
“來招聘的老師比較爽快,聊得挺深,現場就有點定下來的樣子,我就沒有多投。”小何説,很快自己就拿到實習四聯單,去年12月到今年6月底實習,7月正式上班。
認清自我後的守與變
萬平安:面試中管窺行業
8月4日,是吉林姑娘萬平安在上海一家大型化妝品集團工作“滿月”之日。2018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在全國首次設立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4年後,她與42位同學一起作為首屆畢業生,開啓求職之路。
目前,國內化妝品產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期,全國4000餘家品牌公司與近1000家化妝品原料公司對不同崗位的人才需求較大。然而此前,化妝品專業人才的培養往往分散於本科院校的精細化工、化工工藝等專業中。專業性要求高、行業特色突出的專業設置迫在眉睫。
自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率先增設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以來,至今已有近20所高校新增了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化妝品科學與技術專業。
萬平安是帶着爸爸“化妝品是女孩子一輩子的事業”的鼓勵,來上海念大學的。大一的化學、數學基礎課,讓她見識了化妝品遠沒那麼簡單。而大二開始的實驗周讓她不僅愛上了這個專業,也愛上了做菜——實驗要求親手調製配方,唇膏、面霜、面膜液、護膚精華等一一從手上誕生時,她發現,這跟燒菜調味火候差不多嘛。燒菜講究口感,調配化妝品講究膚感,相通的是,配方中個別成分稍有增減便可牽動整體變化。
“我之前不太會做菜,甚至有些恐懼,現在煸豆角、麪筋塞肉都是拿手菜。”小萬説,人體感受同宗同源,好像醍醐灌頂了。此前學校組織第一屆“相宜杯”大學生化妝品產品設計大賽,外校參賽隊伍表現極佳。第二屆舉辦時,她和同學憋着勁兒努力,在老師和學長的指導幫助下,他們研發的多重防曬乳拿了特等獎。“這個配方就跟烹飪一樣,追求各方平衡,比如要降低刺激、不能太油,膚色要自然,還得確保防曬指數,可費勁兒了。”
3月,萬平安開始求職,向心儀的5家化妝品企業投出簡歷,卻杳無音信。疫情之下,不少企業推遲了招聘工作,簡歷石沉大海,小萬慌了。4月第一天,她接到了一家大型國有化妝品集團人事部門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通知進入面試環節。
“參加面試,好像也成了我觀察化妝品行業的一個小窗口。”萬平安説,比如,有的面試官是比較高層的領導,對她直言“我們想要做中國一流的原料公司”;有的面試官闡述企業理念時,十分強調創新。雖然傳遞出不同的企業文化與經營目標,但共同點是從業者充滿熱情。“能感受到,雖然疫情帶來一定影響,可能暫時遭遇困難,但這個行業充滿朝氣。”萬平安説,“我也更迫切想要加入。”
幾次面試後,小萬一共拿到3個錄用意向,包含配方師和市場部崗位,考慮再三才決定選後者。一方面,她有點猶豫,本科時學的專業知識在研發崗中會不會遇到天花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小萬覺得自己在與人打交道和在營銷策劃領域可能更有所長,再配合化妝品專業知識打底,更加適合市場崗。
據瞭解,國內每年培養的化妝品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不足500人,專業人才輸出與化妝品產業發展是不相匹配的。在業內專家看來,化妝品產業屬於多學科交叉領域,因此化妝品專業與其他優勢學科協同發展是未來方向。比如“化妝品科學與技術”與“皮膚科醫學”融合,“化妝品技術與工程”與“生物技術”交叉發展等。
申樹藩:心裏有朵小火苗
2017年,同濟大學獲批增設“智能建造”“智能製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本科專業,是當年獲批“智能建造”專業的唯一高校,也是獲批“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的4所高校中唯一的一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智能建造”專業將傳統的建築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今年,該專業首屆30餘名本科畢業生中,近七成選擇國內外高校繼續深造。
石家莊小夥申樹藩填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時,想着自己對計算機領域感興趣,看專業名字好像發展不錯,新專業也不知道多少分,跳一跳試試看,沒想到就夠着了。
“我心裏有朵當科學家的小火苗,大一一進去,就想好了要繼續深造。”小申説。
入學第一年,他發現這個專業雖然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管,但是特別重視數學能力培養,跟着數學強化班一起上數學課,除了普通的高等數學,還要學更艱深的數學分析和高等代數。每週6堂數學大課,還有兩門不同的編程課,甚至沒時間上選修課。當時覺得太累了,他後來才發現,這些都是數據科學必備的思維工具,前面基礎打好了,往後才用得趁手。
大三、大四,以實踐課為主。新專業新課程,請來許多業內大牛講最前沿的東西,如數據採集與集成、大數據管理系統等,許多內容還沒來得及印上書本,都是老師自己做PPT,隨時往上加,知識點更新很快。
“因為我們是第一屆學生,專業也是第一次辦,好像相互陪伴着一起成長。”申樹藩説,大家都很拼,大一、大二幾乎人人都參與創新項目。畢業論文評優的比例有限制,可班上同學專業論文表現都很不錯,答辯評審老師有點“痛苦”,專門向校方申請增加“優秀”配額。“我們也會從學生的角度,給老師和系裏提建議。比如C++和Py-thon兩門編程語言課,第一年是同步上的。我們覺得學完C++再學Python,接受度可能更高,效果會更好。”他説,如今的學弟學妹們,就是岔開時間上這兩門課的。
“同學中也有選擇互聯網企業工作的,不過我心裏搞科研的小火苗還在。”臨近畢業,小申沒有猶豫。由於本科4年成績優異,拿到專業績點第一名,他獲保送研究生資格,最終經層層選拔,成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樹徽老師的直博生。
如今,小申天天在石家莊的家裏打代碼,跟着老師的指導,探索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的可解釋性研究。本月18日開學,他將奔赴北京,滿心憧憬,開始新的歷程。
(本報記者 彭德倩)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