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温發現功臣處境危險,開始撤退,為何最終還是死於非命
劉伯温在後世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有一句話叫做“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温”。這句話把劉伯温和諸葛亮放在一起比較,認為諸葛亮不過僅僅能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劉伯温卻能幫助朱元璋實現天下大統一。劉伯温的聰明才智,顯然是高於諸葛亮的。
説劉伯温有很高的聰明才智,還在於民間甚至把他神話成一個未來先知的人物。認為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未來的歷史,他都能夠搶先預測。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的人,他人生的結局卻並不美妙,死得非常窩囊。那麼,劉伯温既然那麼聰明,為什麼卻不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劉伯温劇照)
説他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意思是他已經在“退”了,但是“退”得非常不徹底。為什麼這麼説呢?
我們先來看看劉伯温“退”的情況。
朱元璋剛剛當皇帝的時候,劉伯温的心情和後來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的他,不是想“退”,反而是想“進”。他意氣風發,積極作為。他向朱元璋上奏,要嚴明法紀,整肅朝綱。劉伯温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一方面是他認為,國家初建,加強法治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較聰明的地方。因為他看出,這樣做,與朱元璋的政策是一直的。
朱元璋對劉伯温的建議非常欣賞,因此就讓他制定並掌管法律。劉伯温在掌管法律的過程中,不徇私情,不講情面,對那些犯法的人嚴厲處置。甚至一些當朝的權貴,他也是一點兒也不給他們留面子。比如李善長有個親信叫李彬,他犯了罪,李善長給劉伯温打招呼説,請劉伯温網開一面。但是劉伯温一點兒也不給李善長面子,堅決處決他。
劉伯温這樣做,得罪了不少人。讓很多朝中大臣和他過不去,大家爭相彈劾他。
(朱元璋劇照)
可能有人不理解劉伯温的做法。劉伯温既然是個聰明人,他就應該明白得罪了朝中大臣,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劉伯温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他認定兩點:這樣做對國家有好處,這樣做朱元璋會支持。前一點,是因為他很正直,後一點,是因為他認為正直會有回報。。
但是,不久後,劉伯温就產生了警惕,甚至有點灰心。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已經很不滿,想要撤換李善長。於是向劉伯温問主意。劉伯温説,李善長雖然有過失,但威望很高,不能輕易換。朱元璋説,李善長三番五次加害於你,你怎麼還那麼肯定他?我是想把他撤掉,讓你當宰相啊。不過劉伯温卻還是説,李善長是最適合當宰相的,不能撤換。
其實,當時朱元璋之所以找劉伯温來問,並不是想徵求劉伯温的意見,而是要他表明態度。畢竟朱元璋已經很不滿意李善長,想要撤換了。他找劉伯温,就是因為劉伯温和李善長關係不好,他要在劉伯温那裏找到支持。但是劉伯温竟然沒有支持他。
(李善長劇照)
是劉伯温不懂得朱元璋的想法嗎?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想不到。但是,如果在朱元璋面前説李善長不行,這是昧良心的,是挑戰自己品德底線的,劉伯温絕對不願意這樣做。
這件事過了,又還有一事。當時李善長看見朱元璋猜忌他,於是告老還鄉。這時候,朱元璋需要重新選一個宰相,於是又找來劉伯温問。他問楊憲如何?楊憲與劉伯温關係很好,但劉伯温卻説他不行。接着,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温也説他不行。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温還是如實説明這個人也不行。其實,劉伯温如此表態,都是他正直無私的表現。但是朱元璋這時卻説了一句,他説,大家都不行的話,看來也就你最合適了。
這兩件事,讓聰明的劉伯温看出朱元璋的疑心病有多重。因此,劉伯温在這時候開始選擇撤退。很多事情置身事外。
然而,他終於沒有撤出來。
有一次他生病了,朱元璋讓胡惟庸派個御醫去看。結果,劉伯温不吃藥還好。吃了藥,卻感覺像肚子裏壓了一塊不平的石頭。劉伯温非常懷疑,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説什麼,只是安慰他好好養病。劉伯温到那時候終於明白,原來想要他命的,還不僅僅是胡惟庸啊。
可惜明白過來也已經遲了,他終於沒能全身而退。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