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經典

“幽雲十六州”指的是以幽州(今京城)、雲州(今大同)為中心的北方十六州,大體位置在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包括京城、天津部分地區)。
公元936年(即五代十國唐、晉更替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取得遼國的支持和出兵而將屬於歷代中原王朝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至此幽雲十六州落入北方遊牧民族手中,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才將中原故土收復。
雖然石敬瑭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但他割讓幽雲十六州的行為卻給之後的北宋王朝埋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可以説,為了消除這個隱患,北宋王朝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北宋王朝的君主們無不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當朝第一件大事,但在朱元璋北伐之前,這些君主全部折戟幽雲之地,雖屢戰屢敗亦沒有放棄過。
那麼,北宋王朝為何如此執着於幽雲十六州呢?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在一張地圖中得到解答。
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準確的瞭解一下幽雲十六州的具體地理位置。
“幽雲十六州”這個地理概念在北宋初是還沒有形成的,雖然概念沒有形成,但幽雲十六州的位置卻沒有變過,在北宋初,幽州與雲州是兩個概念。
若以太行山為界的話,那麼幽州、薊州、涿州等七個州位於太行山以東,屬於華北平原的範疇,而云州、朔州等九州則位於太行山以西,屬於晉北黃土高原的範疇。
那麼下面我們就結合整個晉北、華北地區的整體位置再來總結一下幽雲十六州(分為華北平原七州和晉北黃土高原九州)的具體地理位置。
幽州北面橫亙着東西走向的燕山山脈,燕山山脈的東部就是素有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而沿着燕山山脈向西,與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脈交匯的地方就是居庸關,沿着居庸關往南就是幽州了。
注意的是,燕山山脈的走向就是北長城的大致走向,從山海關到居庸關之間又有古北口、喜峯口等重要關隘,這些關隘是從蒙古、東北通往華北的必經之路。
而到了太行山山脈以東,就是雲州等九州了,沿着太行山脈又有紫荊關、平型關等眾多險要關隘,這些關隘又是從晉北通往華北的必經之路。
所以,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防備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一道重要防線!
我們都知道,遊牧民族因其生活環境和生活特色使得他們盛產良馬和騎手,遊牧民族的騎射技術一直大大的領先於中原王朝,但騎兵也有自身的缺點或者説是侷限性,那就是不利於山地作戰,所以中原王朝需要將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阻擋在廣闊的平原以外,弱化遊牧民族的優勢,很顯然太行山及燕山是絕佳之地。
燕山以北連綿大山,燕山以南千里平原,守住幽州就能守住燕山,而守住燕山就能將北方騎兵阻擋在國門之外,中原王朝就能維護外部的穩定。
而隸屬於幽雲十六州的雲州(即今天的大同)的位置亦非常重要,大同雖隸屬於山西,但大同與北方草原之間的道路非常的平坦,可以説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話,大同也是絕佳選擇。
但是,遊牧民族選擇從大同出擊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中原王朝的京城位於關中腹地,即長安。但隨着中原王朝都城東遷,遊牧民族選擇從大同出兵的次數亦開始減少,到了北宋定都開封,遊牧民族從幽州南下成為首選。
因此到了北宋,幽州就成了宋遼之間爭奪的重中之重!這一點從北宋太宗發動的雍熙北伐中就能看出來。
宋太宗當年集全國之力和眾多名將,兵發三路北伐,目的就是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收復幽雲十六州的重中之重就是幽州,因此,宋太宗制定的策略就是三路出擊最終合圍幽州,而遼國也深知幽州的重要性,因此不管前期遭到北宋軍隊的多大打擊都將幽州牢牢的掌控在手中,以幽州為戰略支撐出擊,最終擊退三路宋軍,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此外,我們再看一下北宋末年金軍的兩次南下,從幽雲出兵後,北宋都城開封除了黃河再無天險可守,金國騎兵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迅速合圍開封,最終攻入城中滅亡北宋。
所以説,幽雲一失,北宋已然失去防衞北方的天然屏障,若王朝再遇庸君、昏君,那麼北方遊牧民族必然會極大的威脅到中原王朝的統治。
因此,但凡有危機意識的北宋君主無不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己任,即便沒有實力收復也必然盡全力保持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出擊態勢,以進攻換取和平,否則只能在沉淪中逐漸滅亡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