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國的前世今生
相當於中原唐朝時期,約738年至937年之間,在雲南洱海地區出現了6個比較大的部落聯盟,史稱六詔。這六記分別是蒙嶲詔——約在今天的巍山縣北部至漾濞縣;鄧賧詔——約在今天的鄧川縣;浪穹詔——約在今天的洱源縣;施浪詔——約在今洱源青索鄉一帶;越析詔——約在今天的賓川一帶;蒙舍詔——在今天的巍山縣一帶。蒙舍詔地處六詔的最南面,所以又被稱為南詔。六詔不相臣服,各自為政,其中蒙舍詔勢力最為強大。
“詔”是當時少數民族對王的稱呼。在六詔中,南詔勢力最強,它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消滅了其他五詔,統一六詔,這主要得益於唐王朝的大力支持。7世紀中葉,吐蕃勢力崛起並逐漸南下,延伸到雲南洱海地區和四川鹽源一帶,兵鋒直逼成都,直接危及唐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在這樣的形勢下,唐王朝採取的重要決策之一就是加強對南詔勢力的扶植,希望藉此能遏制和消除吐蕃在洱海地區的勢力和影響,同時達到控制滇池、洱海地區的目的。
另外,在六詔當中,蒙舍詔也是一個雄心勃勃、具有戰略遠見的部族,在政治上顯得更加靈活和主動,對唐王朝一向採取親附政策。細奴邏創建南詔蒙舍王國以後,就多次派遣各級人員到長安城朝覲大唐皇帝。南詔人員每到長安,都受到大唐皇帝的召見。同時,第四代南詔王皮邏閣驍勇善戰,他不斷征服各個詔都的捷報傳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又有其子閣羅鳳鼎力相助,皮邏閣更是如虎添翼。經過艱難的戰爭,皮邏閣統一了六詔。他像是一卷狂風,呼嘯襲來,將其他五詔的權力、土地統統收入自己的囊中。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冊封蒙舍詔第四代詔王皮邏閣為“雲南王”。至此,南詔的概念不再是指那個僅佔據巍山地區的南詔,而是據有雲南以及更廣闊區域的,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聯繫的邊疆民族地方政權。統一後的南詔,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呈現出“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的繁榮景象。
原來寂寞無所聞見的中國西南部廣大地區,因南詔王國的出現,變得有聲有色,並開始參加了中華的歷史活動。
南詔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邊陲地區佔有重要地位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自738年皮邏閣統一六詔起至902年鄭買嗣篡權滅南詔止,首尾凡165年。其疆域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和貴州、四川、西藏的一部分,以及越南、緬甸的部分地區。南詔蒙氏政權自細奴邏到舜化貞,經歷了13代詔王的統治。
他們是:第一代王細奴邏,第二代王邏盛,第三代王盛邏皮,第四代王皮邏閣,第五代王閣羅風,第六代王異牟尋,第七代王尋閣勸,第八代王勸龍晟,第九代王勸利晟,第十代王晟豐佑,第十一代王佑世隆,第十二代王隆舜,第十三代王舜化貞。
如今,這十三代話王早已消失在歷史激盪的風雲之中。背靠蒼山、面向洱海的南調古城太和城的紅牆黃瓦、高大巍峨的南詔王宮只剩下很少的遺蹟,在歷史的黃昏中只留下點點昏暗的身影;太和城前毫立着南詔德化碑,經過歷史的悽風苦雨的浸泡,文字早已斑駁;劍川石寶山,石鐘敲響,巨大的石窟,第二窟“閣羅鳳出巡圖”的石像,留下了石頭寫就的歷史,保存着南詔一代君王的身影……這些都曾與南記王國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