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着極高的智慧,用木材和石頭修建起十分牢固的房屋,還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城市。為了保護家園,高達厚實的城牆應運而生,與之相匹配的,當然要有同樣雄偉的城門。
修建城門可以用多種原材料,比如用石頭修建石門,用木頭製造厚厚的木門,也可以用鐵來製作堅不可摧的鐵門。但古代因為能夠利用的資源很有限,石門太過於笨重,而鐵太過於珍貴,能夠用的鐵,都會用在製造兵器上,所以用來製作城門的材料通常都是木頭,也就是木門。
在《三國演義》中經常看到,攻打一座城池的時候,攻擊的一方會準備大量的雲梯,用來攀登城牆。而守城的一方則會用弓箭,石頭,甚至滾燙的油來進行防禦,達到保衞家園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城門的木頭建造的,木頭最怕的就是火,為何攻城的部隊不採用火燒,而是費盡周折的進行攀牆和費時費力的撞門呢?
其實,古人是很有智慧的。我們能夠想到的,古人早就想到了。最初攻城的時候,確實存在用火燒穿城門,造成守城方戰敗的案例。正因為有了前車之鑑,後來的城門在建造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問題,而且進行了專業的防禦。
首先,建造城門的木材都是選用質地十分堅硬的棗木和榆木,甚至會不惜代價用深山運出鐵樺木來作為原材料。這些木頭本身就具備有一定的防火能力,加上城門經過工匠的精心設計之後,本身會很厚重,一般的火根本無法對其造成大的破壞。
其次,城門在建造的時候,都會在最後有一道工序,防火處理。也就是在門上包裹一層鐵皮,釘上粗大的銅釘,經過這樣處理後的城門,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着火的。而且,進攻一方要想運送大量的易燃物品去進行點火,在嚴密防禦的守城部隊攻勢下,是很難成功的。
再者説,既然是一城之門,工匠們在修建城門的時候也會考慮到萬一被燒着火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自救,所以在城門洞裏都有預留的孔洞,其作用就是用來戰時滅火的,只要敵人一放火,這些孔洞就會被灌滿水將火澆滅。
最後,還有一個地利被忽視掉了,古代的城池前都會有一條河,叫做護城河,裝備有吊橋,即便要用火攻,也是很費力的,還不如用雲梯爬城牆來得直接,快速。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城門都被設計成往裏開,而不是像如今的防盜門,都是往外開的呢?其實,這也是為了起到防禦的作用。
道理其實很簡單,設計成往裏面開,外面有人撞門,裏面可以堵門,讓城門很難被撞開。如果是設計成往外開的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攻城的一方,可以直接把厚重的城門用專門的工具打上幾個孔,然後繫上粗大的繩子,用人和牛馬一起用力往外面拉,可以遠距離操作,還不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就會把城門給直接拉開。裏面守城的人,對此還沒有辦法。
除此之外,古人為了盡最大努力守住城池,還做好了最後的拼搏。為了能夠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門洞都會被泥沙和石頭填滿,即便是城門是被火燒了,或者被攻破了,前面的路也是被封死的,裏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別想進去。這些用來堵城門的沙石都是準備好的,一旦城門有失守的危險,馬上就會被堵住。
現在知道古代攻城為何不用火燒,而要爬牆和撞門和為何城門都是往裏開的原因了吧,是不是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