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數字化時代,你需要哪些個人技能?

編輯導語:席捲全球的數字化浪潮改變着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溝通連接的方式,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對人才的技能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避免被新時代所淘汰,我們必須一直在學習的路上。那麼,我們都需要哪些個人技能呢?

大規模數字化時代,你需要哪些個人技能?

數字時代裹挾着我們前行,是時候停下來想一想,在行業、職業、風口、理念的快速變化中,哪方面能力的增強最能幫助我們在長期的職業發展中錨定自身角色、凸顯個人價值?

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哪些個人技能?説句笑話,未來我們的孩子所面臨的一定是一個高度深化的數字社會。我們現在的很多職業、行業、技能甚至很多理念,都會被淘汰。

這個轉變可能比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突變還要大,所以我們應該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是:未來幾十年,到底什麼樣的知識/能力,是最能對抗變化,歷久彌新的呢?

基於這些年對社會數字化進程的觀察和研究,我們即將進入的是一個“數字化即標準化”的時代。比如説因為現在行業/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跨界”“多元化”的能力明顯佔優勢;比如説因為服務業成主流,藝術家特徵的“感受力、同理心,協調力,溝通力,表達力”變得更重要;比如説因為知識迭代速度加快,“持續快速學習能力”變得更重要……

一、避免被標準化

仔細想想,大規模數字化之後,越來越多的行業的流程可以被標準化。

尤其是數字平台這種企業組織模式的普及,將整個社會標準化的進程加速了—— 最近這20多年,像電商,社交,出行,外賣,快遞這些服務業都在逐漸被平台標準化,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勞動者感到被異化成流程中的“工具人”。

未來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有兩個:

其一是工業智能化:這會進一步的將工業流程細化。流水線效率和精度進一步提高,但是低技能工作崗位則進一步消失;

其二則是服務業標準化:那些信息不對稱程度高,高度依賴個體能力的服務業,比如醫療、教育,也會逐漸被高頻數據拆解成更細緻的流程,其中那些程式化的流程,也會被平台標準化,相關的崗位自然也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取代。

但是,對於那些不能或者很難被“標準化”的高技能勞動力例如藝術能力來説,數字化反而是提供了上升的槓桿。

所以未來一個有趣的悖論會在於:企業和平台的目標是標準化,獲得規模溢價;而個體勞動者的目標則是非標準化,包括提升個人藝術能力,磨鍊非標準化技能和尋找非標準化的賽道。

所謂非標準化,通俗理解,就是藝術創意和創造力。

我記得幾年前聽曾鳴教授説,“藝術創造力是未來價值創造的源泉……誰能夠創造性地想出一個新的場景如何被在線化、數據化,誰就能贏得未來。”當時聽模模糊糊覺得有道理,這幾年下來,感覺確實是極有前瞻性的洞見。

那什麼是藝術創造力呢?

這些詞很容易被理解成跟文藝,設計這些創意行業相關的崗位。但其實遠遠不止,藝術有八大門類,裏面藴含着卻是各種能力的綜合提升。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20年未來就業報告》裏面列出了2025年全球就業市場最需要的10種能力—— 包括分析思維能力,主動學習能力,領導力等等。

你會發現,數字時代的藝術創造力應該是包括思考力,社交力,行動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

二、藝術創造力 = 破圈 + 迭代 + 鏈接

為了讓這種抽象的“綜合能力”變得可考察,總結出可執行的三個關鍵詞:

1. 破圈

就是有意識的突破自己所站立的位置。這種破圈可以是職業賽道選擇上的“跨界”,也可以是思考路徑上的“另闢蹊徑”;可以是工作流程,內容,方式上的“越線”。

當然,破圈不是漫無邊際的不務正業,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方向去嘗試學習一門藝術。所以第二個關鍵詞就很重要了。

2. 迭代

所謂迭代,其實就是要持續學習。這個事聽上去輕飄飄的,但是離開學校的人都知道實際上這有多困難。

現在的一個悖論是“學歷溢價 + 專業貶值”。一方面,數字化相關崗位的學歷門口都高,大學本科是基本敲門磚,稍微像樣的大廠職位,沒有985碩士文憑,連簡歷都沒法遞。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溢價又極其脆弱,因為“專業”的更新速度加快。近3年內,985、211大學撤銷了154個專業,包括曾經紅極一時的經濟統計學、公共事業管理、管理科學等,而藝術類的課程則越來越多,包括現在國家政策提出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核心宗旨。

所以現在説終身學習是剛需真的不是開玩笑,因為知識迭代速度真的快。有人半開玩笑説程序員35歲就面臨退休,其實像金融經濟學,你也會發現經典理論——比如資產定價的理性,比如對市場和壟斷的定義——都值得再商榷和推敲。

終身學習的剛性需求恰恰又促進了線上教育平台的發展,例如藝術類全課程教育平台藝大俠、K12教育猿輔導等。

3. 鏈接

所謂鏈接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擴大有效社交面”,而是一種在工作中將資源(包括人際關係,知識點,信息)進行網狀結構化的能力,讓自己的有限資源能在配置中產生網絡效應,從而產生規模效應。

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代表科學,感性代表藝術;如何的不功利性維護好自己的人脈資源,所體現的無非就是個人的感性能力,或者可以稱之為人格魅力。

説到這裏的時候要提醒一句:藝術創造力也好,破圈也好,感受力也好,這些並不意味着我們需要向“全能”進化,我們需要提升的只是自身對外界的“敏感性”。

其實説到底,數字化時代,就是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重塑各行各業的生產流程,因此,傳統工作崗位的定義與邊界也都在變化。每個勞動者都需要更新自己的職業技能包,需要提升自我的藝術創造力,才能在數字化時代找到自己的賽道。

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或是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教育體系的“專業”所定義,而是要挖掘自己的技能點,提升藝術性的感受力,重新定義自己對世界體系的認知。

本文由 @汪仔2520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4 字。

轉載請註明: 大規模數字化時代,你需要哪些個人技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