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悄悄”往學生飯卡里打錢,靜悄悄的愛最美麗 |新京報快評
4月14日,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左一)為學生進行面試指導。圖/新華社
又有高校“悄悄”往學生飯卡里打錢了。
近日,河南科技大學發文稱,為保障學生不因經濟原因影響學業,學校建立了完善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但仍有一些同學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主動申請幫扶。為此,學校啓動對全校3.6萬餘名本科生的大數據分析,最終“算”出了3606名需要幫助的同學,無需申請,學校將向他們的飯卡中充值共計72.12萬元。
資助貧困學生,不讓一個人因為貧困而無法完成學業,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望。但在實際過程中,如何認定和資助,卻是一道並非人人視之公平的難題。曾經有高校在公示受助學生信息時,沒有將身份證等隱私信息隱去,甚至有高校召集申請助學金同學進行公開“述貧”,被痛批為“比慘大會”。
讓資助工作更合規、更有愛、更有温度,需要建立科學的扶貧助學機制。令人欣喜的是,國內很多高校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嘗試。據悉,中科大從2004年就開始利用大數據算法推行“隱形資助”項目,多次引發輿論關注和點贊。
通過大數據進行貧困生認定,能有效緩解貧困生的“尷尬”,讓學生在享受補貼的同時,柔軟的內心也能得到保護。那些因為自尊而刻意隱瞞自己貧困狀況的學生,也將得到資助。不僅如此,用數據説話還可以彌補傳統貧困生認定的某些漏洞,防止那些“拉票”和“表演”能力較強的假貧困生混跡其中。
當然,這一過程中,數據的採集十分關鍵。之前有的高校在這方面的數據採集並不全面,如僅以飯卡的消費情況為依據,就難免有疏漏。
此次,河南科技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鑑。該校以學生校園卡的消費情況為樣本,將當月食堂就餐次數(60次以上)、月消費金額(500元以下)等列入指標體系,同時對比困難生信息庫,結合學生綜合表現進行評定。要求就餐60次以上,説明學生一天至少去兩次食堂,很少點外賣;消費500元以下,説明學生消費低、很節儉……如此用心用情地實施精準資助,令人倍感温暖。
而利用大數據“悄悄”往學生飯卡里打錢,提高學校的管理服務水平,類似消息儘管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但每次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點贊,説明社會對於這種更加“温柔”的幫扶方式的普遍期待。這也提醒更多高校能在此方面更多借鑑與嘗試。
靜悄悄的愛最美麗,被大數據悉心呵護的愛心會傳承,相信被温柔以待的同學們畢業後,也會用温暖的心回報社會。
撰稿 / 胡欣紅(教師)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