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在高考季,當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突然沒有人再進行“封建迷信活動”,可能意味着高考學生已經進入考場了。

這當然只是一句玩笑話。

不過,在考試前,考生講究各種細節懇求好運降臨卻是一種比較尋常的心理。譬如鉛筆不能兩頭削、在左肩撒點鹽、穿紫色的衣服、帶上曾經考過高分的幸運筆等。而在考場外也另有一種景觀,“旗袍媽媽”送考,祈求“旗開得勝”。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網友分享的考試迷惑行為“迷信”。(圖片截圖自微博)

總之,考生和身邊關心他們的人總是希望藉助古老的神秘力量驅散晦氣、討個吉利,在這其中五花八門的“諧音梗”最常見。其實,極少有人會真正迷信於這些神秘力量,人們還是相信考試首先需要依靠知識積累和熟練程度,以及一些運氣成分,但這也並不妨礙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人間迷惑行為”。有的無傷大雅,圖一個吉利,並且還有助於消除考試的緊張氛圍,而有的如張獻忠一夜之間成為考試保護神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為你的考試送上我的時裝秀

高考的第一天終於過去,考場裏奮筆疾書自不待言,難得的是今年場外也是一派絢麗多彩。雖説等待考生“出關”的家長們各個如臨大敵,將一切可能干擾自家孩子場上發揮的雜音堅壁清野,但恰如死寂的戰場也能長滿金黃色的向日葵,考場外焦急的靜默中也能綻放出引人矚目的異彩。

從杭州西子湖畔,到廣西的麗江之濱,從江西的梅嶺之麓,到北京的紅牆綠瓦,到處都可以見到一眾身着旗袍的媽媽們,以紅毯走秀的飽滿熱情,為即將奔赴考場的子女加油鼓勁。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旗袍媽媽”送考。(圖源2022年6月7日大河報、合報全媒體、央廣網)

穿上旗袍的不僅僅是熱切的考生媽媽,這一窈窕的旗袍助考大隊中也包括一羣期望學生金榜題名的男老師。在河南鄭州,男老師們也紛紛旗袍上陣,在學生的喧騰歡笑聲中,在操場上昂首闊步,挺胸前進——但這也並非男老師為了學生第一次穿上旗袍,早在兩年前,遼寧丹東敬業實驗高級中學的班主任王禮博就率先垂範,帶頭穿上東北最流行的花襖風大紅旗袍走上講台,還特別邀請每位學生一人在旗袍上剪一刀。據説剪開的叉越高,考生的分數就會越高。可以想見當這位老師從教室出來時,是何等的風吹仙袂飄飄舉,恰是彩練當空舞。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王禮博老師為了學生穿上旗袍,並邀請學生上前剪一刀。(圖源B站《晨視頻》截圖)

如果傳統習俗可以縮短時間限制,那麼穿旗袍助考大有發展成傳統習俗的潛力。根據一個不甚嚴謹的考證,自從2016年起,穿旗袍助考就已隆重登台亮相。當時流行的一篇高考穿衣指南,詳細地説明了高考應試應該如何穿着以及如此穿着的原因:

“考生應試穿衣,第一天上午穿紅色(開門紅),下午穿綠色(一路綠燈),第二天則穿灰色、黃色(走向灰黃)。孩子高考,母親要穿旗袍(旗開得勝),父親要穿馬褂(馬到成功)。”

或許是因為這個指南規定得太過繁瑣,不僅把高考變成了一場時裝秀,光是換衣服就嚴重擠壓了考生本就寶貴的午間休息和臨時抱佛腳的時間,所以最後只得大大簡化,把旗袍助考的重任壓在為備考奔波操勞的母親身上。不過這份指南或許倒可以為旗袍助陣的男老師們提個醒——他們可以把旗袍換成象徵馬到成功的馬褂——不過,説不定這些講台上揮斥方遒的大佬們本就喜歡旗袍加身呢。

荒誕與理性

當然,無論是考生還是家長,都不會真把考試成績系在旗袍有多大的開叉上,倘使真的旗袍開叉越大考分就越高,那麼考場助陣最佳服裝應該是兩片東北大花門簾,不僅旗開得勝,還寓意前程似錦,可謂一舉兩得。

旗袍的真正作用,其實和賽場上啦啦隊的露臍短裙和手中揮舞的花束別無二致,只是起到一種精神上的鼓舞,為考前緊張的情緒添加幾分輕鬆歡笑。它是心理上的安慰劑,卻並非戰場上的必殺技。人人對此心知肚明,但又樂得如此——不然,考試就只剩下“緊張”二字而已了。

用寓意旗開得勝的旗袍來消解考前緊張情緒,這當然是一種理性的看法。然而就旗袍助考這件事本身來説,讓人忍俊不禁之餘,又顯得頗為荒誕,大可以和手舉向日葵寓意“一舉奪魁”一樣,劃入所謂“迷信”之列。但人類就是這樣一種極其古怪的生物,他可以像數學考試中運用各種定理運算解答證明題一樣運用自己的理性,但同樣也可以荒誕到考前讓學生在自己的旗袍上剪上幾刀。而這些荒誕的行為也可以得到一個理性的解釋。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在日本,吃零食“Pocky”(用日語倒過來唸是“吉報”)被認為可以為考試帶來好運。

穿旗袍寓意旗開得勝,即是所謂的諧音。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説,它不過是交感巫術中的相似律,也就是通過聲音相近的方式將本來沒有聯繫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就像旗袍和高考本身八竿子打不着,卻因為旗開得勝的諧音被捆綁在一起。而這種通過諧音將事物聯繫起來的心態,其起源遠比旗袍更加古老,它可以一直追溯到語言剛被使用的初民時代。

就像民俗學家喬治·弗雷澤在他的經典名著《金枝》中所指出的那樣,初民對於語言和事物不能明確地區分,他們相信“名字與它們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間,不僅是一種概念上的聯繫,還存着一種實在的物質上的關聯。”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金枝》,[英]J.G.弗雷澤 著,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 等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10月。

這種心態並不難理解,就像望梅止渴的成語一樣。聽到梅子的名字,就會聯想起那酸甜可口的味道,於是口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來,彷彿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梅子的名字和真實的梅子之間雖然只是概念上的關係,但可以造成實實在在的感受。那麼穿旗袍的旗開得勝的諧音,與高考旗開得勝的事情,聯繫在一起也就順理成章。

這種聯繫雖然有理可講,卻並不符合理性,因為這種聯繫的建立本身充滿了荒誕與謬誤。但就像穿上旗袍的男老師在操場上的一通走秀可以引來學生哈哈大笑,消解緊張情緒一樣,它也並非算是一無是處。就像人類常常從錯誤的前提出發,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樣。迷信身上那種撫慰人心的長處倘使善加利用,也未必不能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甚至成為某種傳承至今的傳統民俗。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微信搜索頁面的“高考”表情包部分結果。(來自微信搜索頁面截圖)

在古人那,諧音是個傳統

在旗袍尚未誕生的古代,考生同樣利用諧音的方式為自己金榜題名討個吉利。

晚明文士馮夢龍在一篇題為《俗讖》的文章中提及南都鄉試的前一日,考生居住的旅館老闆必定會煮豬蹄作為食物,煮熟的豬蹄,即“熟蹄”,與熟悉考試題目的“熟題”諧音,取“熟蹄之讖也”。無錫方言中“考中”之“中”字發音,與食用的粽子之“粽”發音相似,於是,在大考之前,親朋好友必定會送給考生毛筆、米粽以及一種名叫“定勝糕”的糕點,祝曰“筆定糕粽”,也就是“必定高中”。豬蹄、定勝糕和粽子這三樣食物,靠着與考試高中存在諧音關係,順理成章地搭上了考試列車,從馮夢龍眼中尤為可笑的迷信,成為了今天高考前給考生送去祝福的傳統民俗。

從最理性的角度來説,打着討口彩的旗號,讓考前緊張得食不知味的考生吃個豬蹄和糕餅,補充補充必要的蛋白質和能量,也算是將諧音梗化名為實。

諧音梗本身源自初民心理,加以考試的加持,更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哪怕馮夢龍所嘲諷的科舉制度在20世紀初宣告終結,只要考試存在,這些風俗就可以被照單全收。雖然有的時候荒誕得令人忍俊不禁。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倩女幽魂》(1987)劇照。

20世紀教育學家舒新城沒有趕上科舉時代末班車考取秀才,卻在科舉被廢止後的1909年去參加了學部舉行的小學教員檢定考試,並且成功考中。儘管這不過是考中了一個小學教員,但同樣被當作是科舉高中一樣鄭重對待,家人鄰居把他當作考取功名的秀才又是燃放爆竹又是叫吃喜酒。而他的母親,因為忙於倒茶送煙,導致廚房裏正做着的一鍋飯變成了半生不熟的焦粥——“因為下米時不曾攪動,火力過大,導致下面乾焦,上面成粥,中間不熟”,結果不想,這鍋焦粥居然也成了一個吉兆:

“大家唱着封侯(成粥的諧音)升高(燒焦的諧音)口號,再向我道喜。那時候的我,也似真的得着一個光宗耀祖的功名回來,而喜得手舞足蹈!”

雖然燒焦的食物以今天食物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有致癌之嫌,但吃碗“封侯升高”諧音的焦粥而心情愉悦,也足可以抵消這點兒微乎其微的致癌風險。但有些為了諧音而採取的考試迷信,就只能為後世提供一些笑話了。

宋人筆記《遯齋閒覽》中就記述了一個極端在意諧音的迷信考生,這位名叫柳冕的考生特別忌諱“落”這個音,因為這個字和考試落第的“落”同音。哪怕是同輩和他説話,一旦不小心説出“落”音,就會憤然見於詞色。他的僕人攤上這麼一位主人更是倒黴,不小心説出落字,就會挨一頓杖打。因為柳冕避諱“落”字,就連和“落”字發音相近的“樂”也不許説。別人道賀都説“安樂”,在他面前卻只能説“安康”(現在你知道那些告訴你不能説“端午快樂”只能説“端午安康”的傢伙是從哪兒學來的了吧?)

柳冕如此在乎考試,自然也不會不去參加。這天,終於考完發榜了。他自己不敢去看,於是派僕人去看,過了沒一會兒,僕人回來了。

柳冕趕緊迎上去問:“我得否乎?”僕人琢磨了一下兒,回答説:“秀才康了也。(您這回“落”了)”

柳冕自己“康”了,那些他心心念唸的諧音,最終也沒讓他高中。但是對清代這位不知名的舉子來説,他在考前就為諧音吃了一肚子氣,而這股氣説來全是自找。趕考途中,他的頭巾被風吹掉,僕人在旁趕緊大叫道:“落地了!”舉子聽了,心下不悦,於是叮囑道:

“今後莫要説落地(落第),只説及地(及第)。”

僕人連連點頭稱是,於是將行李拴好,對舉子説:

“如今任你飛上天去,再也不會及地了!”

張獻忠成為考試保護神,才不可思議

通過諧音討口彩,應該算是最無害的一種考試迷信。比起穿旗袍寓意旗開得勝,今年高考異軍突起的一種迷信形式卻令人匪夷所思:明末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忽然被奉為考生的保護神,莫名其妙地躥升為網絡紅人。在一張流傳頗廣的神像上,張獻忠被加上了“考神”尊號,神像兩旁分別題寫“逢考必過”和“金榜題名”兩行大字,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如是寫道:

“這是傳説中的考神,家有考生的,只要在一分鐘內轉發三個不同的微信羣,考神就能保佑逢考必過!這是一種美好的祈福!為了考生轉起來!”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張獻忠成考神了。(圖源豆瓣用户)

張獻忠突然成為考神,確實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一條網絡評論寫道“要高考了,學生們在空間貼孔子,貼魁星,貼文昌帝君,貼文殊菩薩,都能理解。不過貼張獻忠的是什麼心態?”另一條評論則打趣地説,與其拜張獻忠,不如拜黃巢這位著名考試復讀生,求他保佑放過自己不要復讀。

張獻忠在今天突然成為考神確實充滿荒誕色彩,但如果仔細查考,就會發現,他這個考神的尊號,還真非空穴來風,而是自有淵源。這一淵源,恰來自於張獻忠在四川的所作所為。

清代四川文士彭遵泗在記述張獻忠在四川所作所為的《蜀碧》中記錄了這樣一樁軼事。他寫道,張獻忠在四川,大軍所過之處,“公廨、民居、園林、亭館、寺觀、樓閣,悉為瓦礫,所存者惟文昌、關帝二祠”,其原因是張獻忠為陝西人,關帝一向是陝西人所尊奉的神靈,至於主觀科舉文運的文昌帝君,則被張獻忠尊為“太祖高皇帝”,特意為文昌帝君建造七曲山太廟供奉。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明代何朝宗款德化窯文昌帝君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民間傳説中,文昌帝君乃是漢代梓潼縣人張亞子。根據一則傳言,張獻忠在途徑梓潼時,夢見一個人拿着同宗兄弟的紅色拜柬前來拜謁他,告誡他不要殘殺梓潼百姓。早晨起來,張獻忠問當地人這個夢中的同宗兄弟是誰。回答説:“此文昌帝君也,神張姓。”張獻忠説:

“咱一家兄弟,何忍殺之!”

於是梓潼縣的民眾得以虎口逃生。在另一則傳言中,文昌帝君並沒有親自跑來夢裏給張獻忠送同宗兄弟的拜柬,反而在夢中對其威嚇儆戒一番。被嚇醒的張獻忠命令四川士子寫祭文,對文昌帝君進行祭祀。但他看不懂那些文縐縐的祭詞,輒殺之。最後,張獻忠乾脆自己上手説:“咱自做,咱念,爾輩書之!”於是説道:

“咱老子姓張,爾也姓張,累甚嚇咱老子,咱與爾聯了宗罷。尚享!”

無論是崇敬也好,還是威脅也罷,總而言之,張獻忠與文昌帝君聯宗成功。並且為文昌帝君修建了盛大的廟宇,尊為太祖高皇帝。自己也就成了文昌帝君的嫡系後代。雖然張獻忠在四川縱兵殺掠,名聲狼藉,但在他死後,梓潼縣百姓居然為他塑像供奉。

《梓潼縣誌》的記載“明季梓潼人,懾逆賊張獻忠威,肖其像於風洞樓,享祀不絕”。這尊“綠袍金臉,縹紫鋌,瞠目隅坐”的張獻忠的神像一直被供奉將近一百年,直到1742年,才被綿竹知縣安洪德下令搗毀。然而,在安洪德樹立的《除毀賊像碑記》中,卻記錄了當地百姓不僅祭祀張獻忠,甚至還將他的塑像説成是“文昌化像也”——由此,張獻忠從文昌帝君的嫡傳後代,變成了文昌帝君的化身。考慮到文昌帝君自唐宋以來為科考士子庇佑之神靈,那麼被神化為其化身的張獻忠,被奉為“考神”也就順理成章了。

雖然張獻忠成為考神的來龍去脈還算合乎情理,但考生拜張獻忠這樣一位大字不識的神靈,倘使高考作文時被他青眼垂愛一下兒,寫出篇“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這樣的虎狼之詞,恐怕今年的零分作文就穩穩當當落在自己頭上了。而即使是拜對神靈,根據過往那些拜神“成功”的考試經驗,神靈也往往不會直截了當地告訴考生“第一題選C,第二題選A”,高考作文題目出自《紅樓夢》。而是會採取一種極為隱晦的方式來回應考生,常常隱晦到考試結束後考生才明白過來“神靈”的意旨。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子不語》,袁枚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清人袁枚的志怪筆記《子不語》裏就記載的那則神仙泄題事件頗為典型。康熙戊辰科會試,一羣舉子扶乩請仙,請求乩仙告訴大家考試題目。乩仙回答説:“不知。”舉子們再拜求曰:“豈有神仙而不知之理?”結果乩仙還是寫道:“不知不知又不知。”

眾人大笑,以為神仙真的無知,結果第二天考場上,試卷發下來一看,所有人都傻眼了,只見本次科考的題目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這位乩仙雖然話語隱晦,但或許也是出於兩難,畢竟作為神仙,理論上要保證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則,不應隨意泄題,但如果不給提示,卻也顯不出神仙全知全能,於是特意採取了曲線泄題的方式。但在有些記載中,神靈雖然彰顯全知全能的角色,並且也不牽涉泄題這樣有違公平的道德問題,但似乎就像刻意對凡人進行一番戲耍,以彰顯那句至理名言“你不可試探神”。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晚清考試的舉子。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樁讓人哭笑不得的神蹟。慈溪浮碧山,以東嶽神最有靈應。有父子二人同去考試,特意到東嶽廟祈禱。當天晚上,父子二人做了同一個夢,夢見神靈對他們説:“你們的問題去問秦棗三的老婆可以得到解答。”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古今譚概》,馮夢龍 編著,欒保羣 點校,中華書局,2018年9月。

父子二人醒來後,不知神靈所謂,只得去打聽秦棗三老婆究竟是誰。下山時,剛好碰見一個婦女在河邊洗衣服。於是兒子就過去問道:“您知道秦棗三老婆是誰嗎?”

那個婦女聽了張目怒道:“你問她作什麼!”

兒子不知道自己眼前的這位婦女,便是神靈口中的“秦棗三老婆”,只不過這個名號其實是當地村民給她起的諢號,她並非真是秦棗三的老婆,而是他的姘頭。但兒子並不瞭解箇中隱情,於是回答説:“我想問她,我們父子倆今科考試誰能考中?”

婦女聽完之後勃然大怒,罵道:“入你孃的倒會中!”

考完試發榜,果然父親考中了。

所謂造化弄人,神靈也有開玩笑的一面。這則故事當然荒誕不經,故而馮夢龍也將其收錄在《雜誌部》中,作為一則茶餘飯後的笑談。但輕鬆一笑比起神靈隱約其文的神諭,或許在考試中更能發揮作用。所謂考試迷信,如鄧嗣禹先生在《中國考試製度史》所説,“考試勞碌過甚,必易於頭昏目眩;得失之念過重,必易於神經錯亂,由是夢也,狐也,鬼也,幻象也,冤家也,以致種種迷信,種種無稽之談,皆從之而起,而安身立命之説,亦從之而生。”而笑聲恰可以消解這種勞碌。無論這笑聲是來自於笑話中的嶽神戲言,還是現實中你再熟悉不過的班主任大叔穿着旗袍在操場上走秀,帶着一顆輕鬆的心上考場總是沒錯。

當然,別忘了那句話:笑到最後,笑得最開心。祝願所有的考生都能笑到最後,開心果、開口笑栗子和妃子笑荔枝想吃就吃。

還有,要拜就拜自己的父母老師吧,他們才是真正保佑你金榜題名的“考神”化身。

文/李夏恩

編輯/羅東

校對/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39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啥連張獻忠也成考試保護神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