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9年,由於希波戰爭的不利局面,波斯帝國被迫開始從希臘本土實施撤退。特別是在普拉提亞戰役的慘敗後,只得在遙遠的色雷斯邊區維持少量軍事存在。但在猶如驚弓之鳥的希臘聯盟看來,身邊的這個龐然大物依舊有能力來隨時傷害自己。因此,除非將亞洲西部的文化遠親們一併解放,他們還會在很長時間內都永無寧日。
希臘聯軍的強勢 讓波斯人始料未及
正式基於這樣戰略背景,以雅典和斯巴達人為首的聯軍,嘗試立即對愛琴海東岸發起突襲。隨之而來的意外大勝,也將使許多人意識到,波斯帝國原未先前想象的那般強大。
薩拉米斯海戰後 波斯艦隊已基本退出了一線衝突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480年的薩拉米斯海戰結束後,波斯軍隊就基本轉為了戰略守勢。原本期望靠御駕親征搞定希臘的薛西斯一世,開始擔心自己的裹足不前,會在廣袤的後方領地內引起地方叛亂。於是將半數以上的兵馬都帶回亞洲,只在希臘北部和色雷斯沿海保持了必要存在。同時,還把海軍殘部轉移到愛琴海東部的薩摩斯島駐紮,作為隨時能增援巴爾幹前線的機動預備隊使用。結果,發生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起義與希臘人發動的米卡爾之戰,都印證了上述判斷的基本爭取。
普拉提亞戰役 就是雙方陸軍的總決戰
次年,反波斯聯軍也分兵兩路,同時向希臘北部和薩摩斯島進發。其中,除始終充當絕對核心的雅典人外,南方的斯巴達與科林斯也同樣表現的非常積極。前者破天荒的向伯羅奔尼撒以北派遣大規模部隊,後者也繼續以數量可觀的戰艦參與到東征行動中來。從而使原本就非常分散的波斯駐軍更加難以為繼,幾乎需要在任何一個單獨戰區內直面強敵降臨。至於在理論上還能增援他們的中央部隊,則因忙於包圍巴比倫城而無暇他顧。這讓希臘人的逐個擊破策略得以有效實施。
位於愛琴海中心位置的 提洛島
公元前479年夏季,由克桑提普斯指揮的雅典海軍編隊,首先航行至愛琴海上的提洛島。然後與約定抵達的其他希臘聯盟艦船匯合,並接見了一個來自薩摩斯島的秘密使團。根據這些長期匍匐在波斯霸權腳下的亞洲希臘人供述,眾多伊奧尼亞海岸的城邦已決定再次對帝國開戰。原本被波斯人委以重任的腓尼基艦隊,也已經因各類誤會而失去了大王信任,甚至被全部提前解散回家。所以,只要聯軍能乘勝發起主動攻擊,便不愁沒把握將這批強敵清理乾淨。
由於失去了宗主信任 腓尼基艦隊被全部遣散回家
到了當年8月,克桑提普斯果然率聯軍艦隊衝至薩摩斯,並順利逼迫波斯艦船又向東撤退。由於主將提格拉尼斯已經對海戰缺乏必要信心,又對軍中的希臘僱傭兵充滿疑慮,所以將全部的獲勝希望都寄託於陸上交鋒。他下令全軍在拱衞海灣的米卡爾山腳下紮營,同時用海洋、山脈和一條流經此地的小河形成天然掩護。然後再將300艘船隻都拖上沙灘,直接變成可供防禦的木質工事。最後在外側挖掘壕溝、豎立柵欄,形成了非常有利於自己的死守態勢。總計有超過60000名士兵被安插其中,還不乏大量擁有波斯-米的血統的帝國精英力量。而原本能加以利用的希臘附庸,則在他們離開薩摩斯後就飽受猜忌。如果不是被強制解除了武裝,就是被安排到後方的山隘執行次要任務。
不斷撤退的波斯海軍 在米卡爾山附近的海灘紮營
眼看波斯方面無意在近岸展開水面決戰,聯軍便索性在更靠外側的西面水域靠岸。雖然他們同樣有250艘戰艦,卻無法讓缺乏裝備的划槳手也參加正面戰鬥。因此,決戰主力依舊是40000名來自希臘各地輕重步兵。只是由於普拉提亞戰役的勝利消息傳來,才鼓足了主動策動挑戰的莫大勇氣。他們計劃從兩個方向包圍敵軍營地,讓雅典人負責主要的正面衝擊,而戰術紀律更佳的斯巴達人承擔側翼包抄職責。結果,又意外營造出僅有半數規模的感官假象,誘使防禦者敢於大膽走出先前的設防營地。
順利在戰場西側登陸的希臘聯軍
戰役爆發之初,人數佔優的波斯軍隊也明顯在正面交手中不落下風。他們面對由雅典和科林斯人領銜的聯軍右翼,死死守住了位於河流與營地之間的小塊空地。尤其是位於前幾排的重裝精英,披掛着絲毫不輸於希臘重步兵的優良護甲。依靠手中的標槍和後排同伴的落頂箭齊射,足以對剛剛完成涉水的對手以巨大壓力。甚至還擊殺了某些小邦分隊的帶頭軍官,給聯軍方面造成不小的麻煩和混亂。
希臘與波斯步兵的正面抗衡
然而,當雙方進入慘烈的相持焦灼階段,東方步兵的某些固有缺陷也逐漸被暴露出來。比如以柳條編制為主的盾牌,在防禦水準上無法同西式的銅皮木質圓盾相抗衡。包裹在頭巾內側的小塊金屬護片或皮質氈帽,也沒有青銅打造的科林斯整體式頭盔要好。甚至於是雙頭短毛的長度,也沒有希臘人手中的同類武器那樣優秀。等到某些局部的前排戰士陣亡,便只能由裝備更加輕型化的弓箭手上前填補。與之相對,就是每個希臘戰士倒下後,站出來補漏的同僚依舊與前排同伴幾乎一致。
努力突破波斯盾牌陣的希臘聯軍
更要命都是,波斯軍隊從不是由本族的青年才俊和堅定同盟者所共同構成。如果説來自京畿要地的免税服兵役者還具有不俗實力,那麼僕從部隊和僱傭兵的專業素質就很難獲得固定保障。過去,波斯將領總是擅長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情況排出不一樣的排列組合應對。但在米卡爾的戰場上,相似的有點幾乎蕩然無存。比如最適合充當前線主力的希臘附庸,就因不受新任而無法上場作戰。戰術與之非常類似的腓尼基人,也因類似緣由而提前退場。只留下波斯人和他們的米底盟友,充當起直面重裝方陣的絕對頂樑柱。至於身邊的紅海島民,大都是來自波斯灣海濱的輕裝部隊,根本不適於參加這類行動。他們的漸漸不支,也決定了帝國主力軍的節節後撤。但只要營地外側的土木工事還算完整,來自波斯和米底兩地的士兵就還是能咬牙堅持下去。
米卡爾之戰的雙方佈陣與現場機動
不久,以斯巴達人領銜的聯軍左翼也終於姍姍來遲。雖然已經為渡河、整隊和迂迴花費了不少時間,卻因正對着敵軍的防禦弱側而幾乎沒有任何干擾。當他們順利挺進到敵軍大營門口,便立即意識到那裏已極度缺乏人手,原先的守衞已大都被抽調去西側幫助對付雅典人。於是,這些希臘步兵便不費吹灰之力的突破柵欄防護,將藏有大量金銀珠寶的輜重都洗劫一空。早就被解除武裝的薩摩斯希臘人,更是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重新拿起武器後又反戈一擊。整支波斯軍隊便在這樣的內外夾擊中陷入崩潰。
成功殺入波斯營地的希臘步兵
混亂中,雅典人迅速縱火焚燒海灘上的艦船,直接斷絕了對手的海水逃生空間。幾支尚保有建制的波斯步兵分隊,選擇向內陸的米卡爾山逃竄。結果,又遇上了負責把守隘口的本地民兵。他們故意指錯方向,讓忙於逃命的敵人又極不情願的繞回到海灘營地,從而為控制局面的聯軍給二次消滅。最後僅有少數人成功脱身,躲入帝國的區域首府薩迪斯城,這才僥倖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厄運。但還是有近40000名士兵和隨軍奴隸被殺,給希臘人造成的輕微損傷卻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
波斯弓箭手在失去前排掩護的情況下 幾乎沒什麼還手之力
隨着米卡爾之戰的結束,波斯帝國也就喪失了在短期內在威脅歐洲的調度能力。因此,這場近乎一邊倒的希臘式勝利,也經常被判定為第二次希波戰爭的最後終局。
米卡爾之戰也為雅典帝國打下了基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偌大的帝國其實早就在普拉提亞的潰敗後就不再有機會尋求迅速制勝。因此,聯軍的海上突襲其實並無完全必要,更像是持久對立情緒的某種自然延續。特別是剛剛躍升為海上強國的雅典,還準備要將戰爭繼續推進下去。最終促成了斯巴達等南方希臘人的退出,以及提洛同盟與雅典帝國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