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快過年了,今年你回家過年嗎?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説,過年回家其實成了一種煩惱,一方面是自己學業事業尚未有所成,一方面是不想應對那些煩人的親戚,還是不回家的好。可是當我們把視角轉向那些進城打工的中年人身上,會看到和年輕人完全不一樣的視角。
他們往往是獨自一人或組成夫妻搭檔,遠離自己偏遠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然後從事着那些“文化人”都瞧不上的職業,即便是這樣他們卻也很開心,因為在這裏工作一個月就可以抵得上種田一年的收入。
(種地是指種糧食等,兩畝地一年收入不會超過5000塊,種棉花比大米多一些,但都要付出一年的時間,還有化肥農藥等等,收入只有幾千塊)
不背井離鄉,意味着家裏的孩子連書都讀不起;
背井離鄉,意味着家裏的孩子就成了實際上的“孤兒”;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很多孩子都是因為缺乏父母的管教,變得叛逆、暴躁、自卑等等,其實他們本性不壞的,只是缺乏關愛,而這種愛真的很難得。
有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在那麼偏僻的地方還要建一所小學,還要招老師過去,為什麼不直接在縣城和鄉鎮裏面建好的小學,這樣也有老師願意來,孩子們的上學環境也能更好一點。
只能説這是個美好的願望,實際上建在村子裏的小學是為了方便孩子,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走幾十里路上下學吧。還有就是這些來支教的老師,不僅僅是一位老師的身份,更是在扮演着一位“父親”“母親”的身份。
就像這所河南河口的二郎廟小學,裏面有超過90%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是單親家庭,孩子們非常缺乏關愛,這種愛爺爺奶奶給不了,他們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怪他們,這已經是他們所能夠做到的極限。
這些孩子們的感情上都是一片空白,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需要這麼一位像“白頭校長”張鵬程這樣的人,教會他們什麼是愛,學會如何去愛遠遠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加重要。
張鵬程現在39歲,在這裏搞鄉村教育已經11年了,當校長也有6年了,這所學校只有8位老師,90個孩子。張鵬程説他一開始做這個家裏人很不支持,但張鵬程堅持下來了,看到學校在一點點變好,孩子們也多了歡聲笑語,他也越發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張鵬程説沒有情懷、愛心和責任心很難做下去,但這件事總得有一個人來做,既然當初選擇了,就不能後悔,他也不會後悔。
寫到這裏,也想到了今年很多地方都是提倡原地過年,其實對於年輕人真的沒什麼,但對於這些留守兒童來説卻意義非凡,本來就少得可憐的見面機會,這下又沒了。更可怕的是他們連表達自己的渴望的渠道都沒有,不僅是指那些孩子,也是指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
生活還是要繼續,希望像張鵬程這樣的老師越來越多,可我又希望這樣的人少一點,因為實在是不想再看到那些也曾胸懷抱負、壯志滿疇的年輕人,就這樣被歲月摧殘了容顏,被時光染白了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