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把中軸線申遺變成全社會參與的事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7月25日開幕,此次論壇邀請了來自文化、科技等行業的領軍人物。7月24日下午,參加此次論壇的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接受記者採訪。
過去五年,中軸線申遺進入快車道。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牽引,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啓動。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將於2022年10月1日施行。據最新消息,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已經提交國家文物局,正在接受國內外專家評審,爭取在2023年年初,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申報文件,在2024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討論北京中軸線的申遺。
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呂舟表示,中軸線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和東方文明的首都風貌。人們可以通過中軸線來了解當代北京,認識歷史的北京和當代北京之間的關係,展望未來的北京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談價值
中軸線展現了東方文明的首都風貌
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很多人表示不解 ,為什麼中軸線要申遺,畢竟中軸線上已經有天壇、故宮等世界遺產了。
呂舟表示,北京是全世界唯一擁有7處世界遺產的城市,現在要把這些遺產點串在一起,其實核心還是基於價值。
“故宮也好,天壇也好,中軸線上的每一個遺產點價值都很高,我們在考慮,是不是講單個的價值就足夠,就能夠講清楚北京的故事、講清楚中華文明?好像還不夠。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其中提到了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強調‘體系化’。7.8公里的中軸線就是一個體系,包含了很多內容,應該共同來講一個故事。”呂舟説。
中軸線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呂舟此前接受採訪時曾介紹,元朝在營建北京(大都)時附會了《周禮·考工記》的都城形態,而元大都以前,並沒有哪座都城是完全按照《周禮·考工記》內容建城的。“我覺得特別有意思,這背後體現了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元、明、清這些朝代的政權都在中軸線上延續發展,這就是多元一體國家文明形成的過程。”
呂舟還講到,20世紀,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產經歷了“公眾化”的過程。“原來中軸線上的皇家宮殿變成了博物館,千步廊裏的房子拆了種上樹,變成一箇中央公園。所以説,中軸線是一個特別豐富的載體。它能講述為什麼我們各民族之間團結在一起,因為我們有共同的信仰和文化規範。另外,它還可以向我們展現什麼是首都的風貌,一個東方文明的首都應該是什麼樣子。這700年間我國最重要的節點全在中軸線體現。”
談保護
將申遺變成社會共同參與的事
近幾年,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指引,完成了對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等一些中軸線沿線上的重點文物的騰退工作,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
呂舟介紹,文物修繕方面,正陽門箭樓修繕工程剛完成,正陽門城樓正計劃進行修繕。“考古發掘方面,在珠市口到天橋之間御道兩邊道路的修建過程中,我們做了考古,發現了古代的排水溝,做得很好、很講究。專家討論認為,從它的形制、作法、材料來看,很可能是明代留下的。所有的這些發現,讓我們對北京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把原來埋在地下的這些文物通過申遺呈現出來。”
“此外,我們還希望建成一個展陳體系,把7.8公里的中軸線從南到北全部打通,讓大家在步行中去體驗文化。”呂舟透露。
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自2009年開始推進。“在這十幾年中,我們發現,中軸線申遺引發巨大的社會關注,變成了一種凝聚力。大家通過它來了解當代北京,認識歷史的北京和當代北京之間的關係,展望未來的北京發展。”呂舟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認識中軸線的當代價值,希望通過申遺改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5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過,其中鼓勵、支持公眾參與中軸線保護活動。
呂舟表示,通過中軸線申遺,一方面希望保護好北京原來相對分散的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體系,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展示出來;另一方面,希望把中軸線申遺作為北京老城保護的重要抓手,喚起大家對北京文化的興趣,形成文化自信。
“像申遺這種工作,原來我們更多覺得是政府部門的事,現在我們儘可能把它變為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情。”呂舟表示。
談文化傳承與創新
將古老文化要素和當代生活融合
談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時,呂舟表示,今天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新的思想,離不開青年人注入的活力。“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我們也在講代際公平,講如何讓年輕人融入到保護、傳承的過程中。”
呂舟介紹,清華大學比較注重實踐,“我們的學生一直在做各種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課題和實踐,比如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包括環境整治、文物修繕、展覽等方面,他們都有參與。年輕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能夠吸收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根脈,也能帶給他們靈感,讓他們去創造新的東西。”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曾表示,不但要保護好中軸線,而且要讓中軸線文化活起來,讓它真正成為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大家都在實踐這件事。我們有很多辦法,比如做一些文創產品,把這些古老的文化要素和當代生活融合起來,變成一種當代時尚。”呂舟説,“從我自己看來,應該更多關注文化遺產背後講述的文化,讓文化更好地滲透到我們的精神當中,滲透到每個細胞當中,讓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
在這十幾年中,我們發現,中軸線申遺引發巨大的社會關注,變成了一種凝聚力。大家通過它來了解當代北京,認識歷史的北京和當代北京之間的關係,展望未來的北京發展。——呂舟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