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皇帝提了一條建議,父親驚恐的説:害了全家,我先自殺
封建社會中,對於所有人來説,皇帝這個職業是最為光鮮亮麗的。但凡是皇帝,就算智商低一些,只要不是缺心眼,都有深深的焦慮症。因為這個位置太吸引人,所以皇帝要防止外敵、權臣、後宮、外戚、流寇等等一切人來奪取,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就連自己的兄弟叔伯都不能放心。
不僅不放心,甚至還更為擔心,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具有取而代之的資格。西漢的景帝就有這種憂慮症,而且他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劉邦奪取天下後,封過一批功臣,同時與他們歃血為盟:非劉不王。
不是劉氏子弟,不得稱王,劉邦的想法是好的,外姓人連王爺都當不上,拿什麼去搶皇位?但是,人人都有貪心,外人不摘不到的果實,自己人也會虎視眈眈。
在漢初,同姓諸侯王都是劉邦所封,自然感恩戴德,加上他們和劉邦的血緣很親,誰也不會動造反的念頭。然而經過諸呂之亂,歲月讓這些諸侯王與中央的感情越來越疏遠,有人開始鋌而走險。
漢文帝時,這個苗頭就開始顯現,濟北王劉興、淮南王劉長都曾經趁天子和匈奴作戰時,起兵造反。雖然都被鎮壓,兩個國王都身死名滅,但不乏有後繼者躍躍欲試。
漢景帝繼位之後,有個心腹大患更讓他頭痛,這就是吳王劉濞。當年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劉濞的王太子劉賢曾經入宮陪他下棋。一個是皇太子,一個是王太子,身份都非常高貴,平日都是養尊處優。雖然劉賢的地位低,但天生的傲慢並沒有讓他在劉啓面前收斂。下棋有了爭執,皇太子竟然拿棋盤砸死了王太子。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顯然是句屁話,劉啓沒有受到任何責罰,順利繼承了皇位。在當時看來,別説砸死了王太子,就是砸死吳王本人,也是皇恩浩蕩。但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極為不滿,從此不遵守諸侯應該的禮節,態度十分驕縱。
漢景帝也知道,吳王遲早是一個定時炸彈。但是,吳王雖然無禮,畢竟是長輩,又沒有什麼鐵證可以治罪,所以一時半會朝廷拿他也無可奈何。此時,有一個人來到漢景帝身邊,在他耳邊悄悄説了一段話。
這個人就是晁錯,他是以賢良之名被舉薦到朝廷任職。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多次上書要求削藩,然而,漢文帝出於各種考慮,一直沒有答應。此時,漢景帝對於諸侯王的焦慮,更勝於他的父親,晁錯就不失時機的在他耳邊嘮叨這件事。
削藩可不是小事,朝中很多大臣明確表示反對,比如丞相申屠嘉、大將軍竇嬰等等。即使是文、武兩派最高的官員反對,也擋不住漢景帝對於削弱強藩,獨攬大權的興趣。為此,他不惜讓申屠嘉引退,給予晁錯更大的發揮空間。
攤牌的時刻終於到來,景帝二年,晁錯經過精心準備,收集了諸侯王的很多罪過,請求削藩。他提出要削減封地,收回旁郡,並提交了著名的《削藩策》,其中指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這句話成為經典語錄,後世主張削藩者,都會以此話為模板,説明勢在必行的緊迫性。漢景帝被深深打動了,交給朝廷討論。各位官員們都是人精,知道晁錯得寵,也知道這就是漢景帝自己的心思,除了竇嬰外,沒有人敢於反對。因此,漢景帝立即下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這項命令一下達,漢朝朝野譁然,晁錯以這種決絕的方式在諸侯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他的父親指着晁錯罵道:皇帝剛剛登基,你有幸能為他辦事,但怎麼能削弱諸侯,離間他們骨肉的感情?你這樣做到底為什麼?
晁錯向父親回答道:如果不這樣的話,皇帝沒有尊嚴,宗室不得安寧。(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他的父親也清楚,這對於皇帝是有好處的,但不由悲憤的説:“他們劉家是安定了,我們晁家卻要大禍臨頭了。我不忍看到家破人亡,先走一步。”晁錯的父親就是這樣,服毒自盡。
雖然這一次所削掉的封地並不多,但諸侯王都知道這是朝廷的試探,今後的力度會一次比一次強,沒完沒了。因此,在吳王劉濞的倡導下,有七個諸侯王舉兵反抗,這就是“七國之亂”。他們不敢直接反對天子,承擔謀反的罪名,就打着“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要説朝廷一點思想準備沒有,是説不通的,但沒想到這次叛逆如此聲勢浩大。漢景帝為了緩和矛盾,接受了袁盎的建議,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
晁錯最終死於腰斬,連朝服都沒有換就執行了。雖然漢朝還是平定了“七國之亂”,但諸侯藩王的威脅並沒有解除。直到更具有魄力的漢武帝劉徹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才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