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軍事要塞,在北宋眾多名人的爭執中修成,狄青差點闖下大禍
一、
慶曆元年(1041年)六月,陝西安撫使王堯臣上書討論西北戰事,有一段話説道,“必須益兵萬人,分屯安遠伏羌治坊、麻穰弓門寨、清水縣,以扼東西之來路。”(《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二)
王堯臣提議鞏固的防線,在秦鳳路以南、水洛城的南邊。當時的陝西路分為鄜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多年後又改為五路、六路。
北宋中後期的陝西路,分為六路
次年正月,擔任陝西路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范仲淹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防線應當向前推一點,重修軍事要塞水洛城。
范仲淹在奏書裏説,“秦亭城之東,有水洛城……如進修水洛,斷賊入秦亭之路,其利甚大,非徒通四路勢,因以張三軍之威也。”(《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五)
范仲淹的意見雖然重要,但反對修城的聲音更多。修與不修的爭論持續了兩年,水洛城還是在爭議聲中修好了。
為水洛城發聲的北宋名人眾多,除了首倡者范仲淹,還有歐陽修、名臣韓琦和尹洙等人,以及北宋第一名將狄青。
歐陽修
二、
水洛古城的方位,在今天的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城境內,莊浪縣羣山起伏,溝壑縱橫,屬於黃土高原的一部分。
《水經注疏》提到,“水洛城西佔隴坻,通秦州往來之路。隴之二水,環城西流,繞帶渭河,川平土沃,廣數百里。”
發源於關山的南、北洛河向西繞過莊浪縣城所在地,孕育出美麗富饒的水洛川。
莊浪縣的方位
東漢初,光武帝劉秀曾親自率領大軍,在水洛川一帶擊敗了西北軍閥隗囂。
據《資治通鑑》記載,東晉義熙七年,也就是公元411年,鮮卑部落領袖乞伏乾歸曾帶兵奪取了後秦的領地水洛城。説明水洛城至少有1600多年的歷史
到北宋前期,這裏已經相當繁華,“環城雜民種數萬帳,又有水輸銀銅之利。”在水洛城的周圍,分佈着牧民們以萬計的帳篷。他們主要是以党項人為主的少數民族。(《宋大事記講義》)
西北地區的党項人當初臣服於唐王朝,他們的首領被賜姓李。唐朝滅亡之後的五代時期到北宋前期,党項人一直比較安分。
所以,儘管水洛城早已殘破不堪,畢竟在宋王朝的勢力範圍內,本來並沒有重修的必要。
水洛城殘留的城牆
1038年,夏州的党項首領李元昊宣佈脱離宋帝國的控制,成立西夏國。1040年,西夏軍隊入侵宋帝國,自此成為北宋的邊患,宋夏戰爭前後持續了六十年。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宋仁宗年間。這就是水洛城被重修的時代背景。
三、
戰事初起,陝西四路經略史夏竦疲於應付,范仲淹和韓琦一起受任經略副使,分別坐鎮鄜延路和涇原路。夏竦實際上是個甩手掌櫃。
範、韓兩人交情不錯。實際上,范仲淹結束貶官生涯、赴任西北,也得力於韓琦的推薦。但他兩人的用兵思想截然不同。韓琦主張以攻勢應對西夏,范仲淹主張採取守勢。
1041年,韓琦不聽范仲淹的勸阻,堅持出兵迎戰西夏大軍的入侵,慘敗於好水川。宋軍的防線不得不退至渭州、秦州一線。水洛城就在兩州交界處,戰略位置顯得更重要。
配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范仲淹於1042年正月提議築城。他認為水洛城所處的位置可以防備西夏騎兵向東突進,也可縮短各處官軍馳援前線的時間。在這個四通八達的地方築城防守,還可彰顯宋帝國的軍威,提振士氣。
宋仁宗下詔,讓陝西各路將領共同商議築城的利弊。於是,韓琦第一個舉手反對。
他説:“修水洛城主要就是打通道路,讓秦、渭二州的援軍互為犄角。但秦州的關城才修好沒多久,花費不小。修水洛城工程更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又超過關城。我認為朝廷的財力應該用到更重要的地方。”
西北軍區兩個副帥的意見不一,韓琦的觀點是主流,朝廷只好暫時擱置此事。
范仲淹
四、
擱置了整一年,1043年初,改任涇源路安撫使的王堯臣也提議修城,為此寫了洋洋千言的奏書。
仁宗皇帝下詔,讓韓琦和范仲淹再商議一下。兩人還是説不到一塊,工程繼續延期。
同年十月,一起意外事件讓宋王朝的目光又投向水洛城。
有個党項牧民的“生户大王”叫元寧,帶着大批族人歸順宋王朝,更重要的是,他們佔據了水洛城。
“生户”是指那些沒有進入城寨定居的牧民,過上定居生活的牧民叫“熟户”。(《文獻通考》)
時任陝西路經略史的鄭戩向朝廷建議,趕快派人撫慰歸順者,並趁機修城。有意歸順的党項人很多,朝廷還可以得到三五萬弓箭手,作為守城兵力。
朝廷當然不會錯過如此良機,立即下令修繕水洛城。於是,西北軍將領劉滬和董士廉奉鄭戩之命,帶着人手開工了。
劉滬和董士廉塑像
當時韓琦和范仲淹已經奉命回京擔任參知政事。韓琦仍是反對築城,一連提出了十三條理由。
1044年的二月,仁宗皇帝又下令,停止水洛城工程。但鄭戩堅決請求把水洛城修好,不服從朝廷的旨意,命令劉滬等人抓緊修建。
仁宗皇帝沒辦法,就派了幾個特使去水洛城做評估和調研,看工程有沒有必要繼續進行。
五、
就在這期間,事情鬧大了。
渭州知州尹洙、時任涇原副都部署的狄青也反對築城。他們和韓琦的意見差不多,主要擔心戰事一起,守衞水洛城會增加軍需和兵力需求。
尹洙是范仲淹和歐陽修的好友,狄青作為北宋第一將星,是范仲淹一手培養起來的。儘管他非常尊重范仲淹,可是碰上這種軍國大事,他不肯附和自己的恩師。
剛好鄭戩被調到陝西路的後方永興軍去了,臨走時又叮囑劉滬和董士廉加緊施工。他前腳剛走,尹洙馬上派人命令劉、董二人立即停工。因為水洛城屬於尹洙的防區。
劉滬祠堂
劉滬和董士廉卻沒有停工的意思,指揮幹活更賣力了。尹洙怒不可遏,派狄青帶着人馬直奔水洛城。
狄青奉命抓捕劉、董二人。按尹洙的本意,還要把他們處死,因為他們違抗軍令。(《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四十七)
狄青多長了個心眼,擔心這麼做過於魯莽,只把劉滬和董士廉五花大綁,丟進了順德軍監獄。
這一下惹出了大亂子。朝廷的特使還沒到,監工將領卻被抓了。邊區牧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紛紛動手搶掠水洛城的物資,還有不少宋朝的官員和平民遇害。
朝廷特使周詢趕到的時候,嚇了一跳。但他認為劉滬和董士廉違抗聖旨在先,的確有罪,下令把他們轉到邠州監獄。
當時水洛城就快完工了,已經開始壘城牆上的垛子。周詢見狀,又分派其他將領收拾亂攤子,繼續修城。
劉滬和董士廉雕像
六、
范仲淹不但提拔了狄青,還教他讀《中庸》,把他改造成為智勇雙全的名將。所以他是狄青的恩師。
如今范仲淹驚聞狄青在邊區擅自抓捕將領,很擔心他脾氣上來真把人殺了。朝堂上也是一片譁然。隨後聽説狄青沒殺人,大家鬆了口氣。
范仲淹趕緊上書幫狄青求情。因為他的行為追究起來也不是好玩的。在奏書裏,范仲淹首先幫劉滬和董士廉開脱,説他們執意修城,也是不忍半途而廢,很有功勞。
然後説起狄青,范仲淹講道:“狄青是個粗人,不懂朝廷事理,以致邊區內訌。但他人才難得,希望陛下包容。”
蘭州狄青像
歐陽修當時擔任諫官兼御用秘書(知制誥),寫了一封《論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劉滬等札子》。奏書裏替狄青、劉、董辯解,請求朝廷對他們從輕發落。
同時他又表示不贊同修水洛城。大致意思是,築城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邊區混亂,很難順利完工。即便完成,守城耗費也很大。
歐陽修擔心説得不到位,又寫了《再論水洛城事乞保全劉滬劄子》。他和范仲淹都對劉滬、董士廉的功勞表示讚賞。
慶曆年間的賢臣餘靖等不少官員紛紛發聲,力主息事寧人,保持邊區和睦。
隨後,朝廷沒有追究狄青的責任,有一個原因是仁宗皇帝很喜愛狄青。劉滬和董士廉也很快獲釋。但尹洙和鄭戩受到責罰,都蹲了一陣子牢房。
1044年,水洛城終於磕磕絆絆地修建完成。
范仲淹在邊區實施的防禦策略其實是以守為攻。通過不斷向前推進的堡寨慢慢壓縮西夏的防線。水洛城修築完工的前後,西夏提出議和,第一次宋夏戰爭結束。
參考文獻:
《宋史》
《續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長編》
《歐陽文忠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