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皇帝的檢討:崇禎悲情李世民傲嬌漢文帝真誠,誰最可惜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雖然皇帝貴為天下共主,但也非什麼錯誤都不犯。

九五之尊都很傲嬌,很少有檢討自己過錯的存在出現。

比如明朝嘉靖皇帝就是如此,最喜歡的就是找替罪羊,但是也有不少皇帝在撰寫過檢討書謂之曰:罪己詔!

一般而言,能下罪己詔的都算明事理的帝王,下罪己詔除了檢討自己之外,更多的是要國民同心同德渡過困難,這其中,最悲情的罪己詔當屬崇禎皇帝。

他也是史上寫罪己詔最多的皇帝,執政17年先後下過六次罪己詔,一次比一次悲情。


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

公允的説,崇禎絕對算勤勉的帝王。

年僅17歲初登大寶就誅殺大官宦魏忠賢,讓人大快人心,後續又平反東林黨人冤案,獲得偌大的名聲,隨後以身作則倡導節約,自己也成了明朝最為節儉的帝王,衣服那是長期穿破的。

可惜的是,連續的天災人禍引發內憂,不斷強盛的女真人輪番扣關引發外患,內憂外患之下,讓本就神經敏感的崇禎越發的緊張。

隨後的他變得越發剛勇自用起來,面對無數內憂外患,除了殺人立威,卻少有能直指問題根本的舉措出現。

錢,成了明朝滅亡最大原因,税收問題一直困擾崇禎。

1635年,陝西義軍攻克朱明祖地中都鳳陽,眼看祖宗蒙羞,崇禎第一次下了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朝堂和帝王的錯誤。

1637年,天降災禍,北方乾旱赤地千里,地方官吏卻不管不顧繼續收税,崇禎第二次下罪己詔平息民怨。

1642年,內憂外患依舊延續,松錦之戰慘敗,洪承疇、祖大壽被俘,明軍精鋭盡末,崇禎又下罪己詔。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同時京城鼠疫橫行,崇禎自以為是自己失德引發天災人禍,下了第四次罪己詔。


天災人禍非一己之力可扭轉

隨後明朝迎來了覆滅之年,公元1644年。

1644年正月初一,闖王於西安稱帝建立大順,進而兵峯直指京城,三月就兵臨城下。

面對兵臨城下的李自成軍,崇禎無奈下罪己詔,將所有罪過攬於自身,進而希望喚起民眾振奮,可惜為時已晚。

軍心渙散的明軍早已無一戰之力,隨後不久攻城開始,面對時局絕望的崇禎下了自己最後一道罪己詔,也是他的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

説完最後的罪己遺言後,崇禎上吊煤山,以身殉國!

實事求是的説,崇禎的際遇就是明末社會矛盾衝突到極致的體現而已,也就是所謂的氣運將盡。

致力於迴天的帝王,即便連下六道罪己詔檢討自己,也難逃天怒人怨的懲罰,挽回不了自己的王朝,這份悲情,也算命中註定。

説完悲情的崇禎,再看看明君如何?

唐太宗無疑是中國古代帝王的標杆之一,看他的貞觀之治,貌似這樣的帝王是沒必要做檢討的。

但唐太宗卻做過檢討,只不過這罪己詔,寫的很是傲嬌而已!

話説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剛剛坐穩皇位,搞定了突厥人進犯簽署渭水之盟的李世民,卻聽到了下屬報告。

全國各地蝗災並至,到處都是天災。

在那個天人感應盛行的時代,這無疑算一股輿論壓力,也讓李世民坐卧不安。

尋思許久之後,唐太宗下了一道罪己詔,詔書很有意思。

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yì)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其心無咎

啥意思咧,就是説,只要天下百姓有飯吃,我願意一切災禍都降臨在自己一人身上,我自己一人受苦,不讓百姓受苦。

這姿態可謂非常高啊,以一人換天下,李世民傲嬌的很,不過他卻也有傲嬌之功,對內貞觀之治,對外“天可汗”就是明證。

由此可見,帝王當好了,傲嬌無罪。


大唐CEO:李世民

看完崇禎的悲情李世民的傲嬌,還可以看看一個古之仁君的真誠,他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應該算是史上評價最高的皇帝之一,好評無數。

但是即位之初也問題不斷。

剛剛當皇帝那幾年,也是天災頻繁,而漢朝信奉黃老之學,講究無為而治,漢文帝雖然進行了救災運動,卻感覺不夠。

於是為表愛民之心,居然主動下了罪己詔,詔書是這樣寫的。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嗎?將百官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歟?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意思是,這幾年收成欠佳水患不斷,是不是我的問題,是不是官員俸祿太多的問題,是不是做了太多沒用的事?

如此三問,涉及三個方面,第一自身執政問題,第二吏治問題,第三,後續是不是要強化無為而治。

三個方面涉及到之後,這漢文帝的檢討可謂非常深刻,進而引民心振奮。

隨後漢文帝還廣開言路,經常召集大臣商議如何減輕民眾負擔,在這一系列舉措加持之下,才有漢文帝的賢君名號和百姓的心悦誠服,文景之治的牢固基石出現。

為君者當學漢文帝啊,國內沒啥大問題,都檢討自己言行得失少有面子觀念束縛,這應該算明君的首要標準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完漢文帝的罪己詔,又想到了晚年的漢武帝。

武帝晚年做派,無疑是讓人最為可惜的千古一帝。

前半生英明神武,晚年卻妻子無存,用最為悲憤的心情寫下了《輪台罪己詔》。

這份詔書出爐的背景,和漢武帝晚年求仙問藥尋長生,大興土木求享受,窮兵黷武貪功業,相輔相成。

一場巫蠱獄案,逼死了衞子夫和太子劉據,最後發現冤案一場,無疑悔之晚矣。

公元前89年,主管財政的大臣桑弘羊奏請屯田輪台,深知國家疾苦已久的漢武帝,一口回絕屯田建議。

他痛定思痛: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

這言外之意就是,放棄原本窮兵黷武的國策,改為恢復國力恢復民生。

隨後又子啊詔書中説: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後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妄言耳!

這份罪己詔中,漢武帝檢討了自己的過失:

窮兵黷武征討匈奴致國力消耗,任用小人奸佞引吏治問題,寵信方士求仙問藥耗費無數,律法嚴苛引百姓民不聊生,可謂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檢討,最後明確表示,自此以後要痛定思痛,愛護百姓體恤民力!

常年對匈奴用兵,漢武帝后期,大漢國力直線下降

一個驕傲了一生的人,最後用這樣一份罪己詔檢討自己,看上去讓人可惜,卻也佩服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