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據官方統計的數字,八國聯軍前後共有參戰兵力5萬餘人,清朝政府官方參戰人數有8萬多人,義和團有30萬人。這樣一來,清朝參戰的兵力,差不多是八國聯軍的8倍。而清朝沒有參戰的兵力,起碼還有上百萬。由此看來,清朝的兵力比八國聯軍顯然多得多。
(八國聯軍侵華)
可是人數龐大的清政府軍隊,最終卻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説,這是因為當時參戰的清朝軍隊,武器裝備落後。
誠然,義和團的武器裝備確實是比較落後的,本身只有大刀長矛這樣的冷兵器。但是清軍的武器裝備,其實並沒有那麼落後。畢竟從鴉片戰爭以來,清朝的軍隊一直比較重視武器配備。尤其是京城部隊的武器裝備,其實是不錯的。
顯然,清朝軍隊打不贏八國聯軍軍隊,與軍隊的人數、武器裝備這些都沒有實際的關係,而是別的原因。有哪些原因呢?
其一,嚇破了膽。
清朝這一場與列強的戰爭,確實是讓朝野內外、全國上下不少人都嚇破了膽的。畢竟是八國入侵,雖然説,列強入侵的兵力不是很多,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列強準備徹底瓜分中國的戰爭。一旦這些入侵的列強軍隊,被清政府打敗,那麼,列強將會源源不斷往中國輸送兵力。而且,那些原先並沒有參與打中國的列強,為了能夠在中國分一杯羹,也會參與進來。
也就是説,這是一場清朝與全世界作戰的戰爭。列強的兵力不是隻有5萬的問題,而是無窮無盡。
再加上一些朝野清醒之人,本來對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的説法,就不相信。隨着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軍隊,一大片一大片地倒在八國聯軍的槍炮之下。不光清醒之人不相信義和團,連那些本來迷信義和團神勇的民間老百姓,也清醒過來,明白義和團的“刀槍不入”是一場騙局。
而當這些普通老百姓清醒過來以後,他們陷入的不是對八國聯軍的憤慨,而是對八國聯軍的恐慌,這勢必再一次嚇破他們的膽。
(歐美畫報上的義和團運動)
其二,矛盾深沉。
清朝應付八國聯軍的這場戰爭,一來就上下不齊
心
。
不齊心的原因是非常多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有漢人和滿人之間互相不滿的矛盾,有帝黨與後黨之間的矛盾,有維新派與保皇派之間的矛盾,有革命派與立憲派之間的矛盾,就是守舊派官員之間也互相有派系矛盾等等。可以説,整個中國古代,沒有一個時期有清朝末年矛盾那樣多而尖鋭,並且不可調和。這麼多的矛盾,自然就造成了整個國家的不團結。
同時,當時還有一個最直接的矛盾,就是對於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問題。
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前,義和團打砸教堂、威脅洋人的做法,就已經在全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人認為義和團的排洋做法是愛國運動,是為了保家衞國,值得肯定。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一些官僚地主,因為他們和老百姓是天然對立的。他們認為,義和團運動就是一場變相的太平天國起義,雖然打着排洋的口號,但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統治,剝奪官僚地主的財物,所以他們是非常反感的。
並且由於列強不斷向那些官僚地主們施壓,使得他們認為義和團完全是在鬧事,是在給國家添麻煩,因此非常抵制。
對於義和團的態度,民間本來就已經思想混亂。而朝廷又朝令夕改,一會兒讓大家剿滅義和團,一會兒讓大家扶持義和團,這又把混亂往前推了一步。
所以,當義和團作為主力與洋人作戰的時候,他們得到的支持是什麼,就可想而知了。
(慈禧畫像)
其三,各懷鬼胎。
這場八國聯軍入侵,讓這個清政府的各種利益集團各懷鬼胎。
慈禧太后想利用義和團鞏固自己的地位,因為有人告訴她,列強想把光緒扶起來,讓她下台。而實際上告訴她這個話的那些人,其實是捏造的話,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奪權,通過與洋人對抗,奪取在朝廷中的權力。
但是與洋人對抗,直接就影響到了不少買辦地主官僚的利益。比如盛懷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因為他們要和洋人做生意,一旦和洋人開戰,那麼他們的利益必然受損。所以他們互相達成“東南互保”的協議,堅決不和洋人作戰。
另外,李鴻章又想回到朝廷,袁世凱又想崛起成為新力量。他們在看到這場大戰,似乎清朝沒有勝算的時候,也加入到“東南互保”中,不與洋人作戰。
慈禧嚇得逃走了,留在朝廷主政的官員,認為列強肯定會打進京城,扶持一個新政府。既然如此,他們當然不會把槍口對準洋人了,所以都是裝模作樣地開炮,根本就不是真心打仗。
慈禧在逃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洋人並沒有特別針對她,如果她與洋人合作,肯定能保住權力,所以立刻轉頭讓清軍剿滅那些正在幫她的義和團。
看看,整個國家的統治集團,都是各懷鬼胎,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顧國家。這樣與洋人打仗,就算有上百萬的軍隊參與,又怎麼是洋人的對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