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雙黃鹹鴨蛋是如何煉成的?
好吃的雙黃鹹鴨蛋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輝嘗好吃
前兩天轉發了劉國斌老師在《新民晚報》上一篇介紹高郵美食的文章,直把朋友圈饞出一堆口水,尤其是高郵的雙黃鹹鴨蛋,起沙、出油、紅亮,完全具備一隻優秀鹹鴨蛋的所有品質,要命的是,還一隻就有兩個蛋黃,真的值得掰扯幾句。
高郵為什麼有那麼多雙黃蛋呢?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鴨是怎麼生蛋的。母鴨子在4個月時進入性成熟期,開始下蛋,與母雞相比,母鴨簡直就是一個勞動模範,每天消耗一半的能量用於生蛋,而母雞隻有1/4。母鴨一年生180—200只蛋,可以生2~4年,持續時間的長短看生存環境,越天然越自由,持續生蛋的時間越長。
鴨蛋生產流程是由激素來調控的。激素分泌異常,就可能產生雙黃蛋。雙黃蛋一般在剛開產的母鴨羣比例要大些,此時母鴨的性成熟剛完成,整個生產流程還不太協調,也容易產生多卵黃。飼料中的營養充足,蛋白質含量高,這樣的條件下雙黃蛋也容易出現,還有就是鴨羣受到驚嚇時,有些不成熟的卵泡因受到驚嚇和成熟的卵泡同時掉入輸卵管內,也容易出現雙黃蛋。據統計,雙黃蛋的比例約為千分之一。高郵為傳統的蛋鴨產區,基數大,雙鴨蛋自然就多。高郵湖小魚小蝦多,鴨子食物蛋白質豐富,這也有利於雙黃蛋的形成。
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看起來是密閉的,其實上面有幾千上萬個微孔。自然狀態下,這些微孔蛋殼被表面的一層膠狀物所封閉。經過清洗或在水中浸泡,這層膠狀物被破壞,高濃度的鹽水滲透壓大,鹽往蛋的內部擴散,而蛋黃中的水則往外滲出。
油脂本來是在脂蛋白顆粒中的,隨着蛋黃中水的流出,這些固體顆粒暴露了,鹽離子和煮鹹鴨蛋加熱破壞了它的穩定性,總體上變小了,顆粒與顆粒之間也出現了許多縫隙。這些縫隙被析出來的油脂填充,視覺效果上就成了油中有許多細小的顆粒。這,就是一隻優秀鹹鴨蛋的第一個特徵——起沙。
大部分人喜歡鹹鴨蛋,那是喜歡鹹蛋黃的鹹香,相比之下,鹹鴨蛋的蛋白就遜色了很多,四川美食家暢娃老師就説吃蛋白是對吃鹹蛋黃的懲罰。鹹蛋白為什麼比鹹蛋黃鹹呢?那是因為蛋黃脂肪含量高,會阻礙食鹽的滲透性和擴散性,造成蛋黃含鹽量相對蛋清較低。有人為了降低蛋白的鹹度,故意調低鹽水的濃度,或者縮短醃製時間,這又影響了蛋黃的起沙、流油和紅亮。放多少鹽、醃多久好呢?一個簡單的方法:燒開水,放鹽,放到鹽融化不了為止,即是飽和狀態,這時鹽的濃度為20%,冷卻後放入鴨蛋,浸泡25天!
袁枚認為吃鹹鴨蛋要蛋黃蛋白一起吃,否則“味不全”,“油也走散”。現代最著名的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鴨蛋》一文中回憶家鄉高郵的鹹鴨蛋,説:“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另一高郵人,北宋詩詞大家秦少游,送給老師蘇東坡高郵大閘蟹和鴨蛋,並賦詩《寄蓴姜法魚糟蟹》一首。
鮮鯽經年漬醽醁,團臍紫蟹脂填腹。
後春蓴茁滑於酥,先社姜芽肥勝肉。
鳧卵累累何足道,飣餖盤餐亦時欲。
淮南風俗事瓶罌,方法相傳為旨蓄。
魚鱐蜃醢薦籩豆,山蔌溪毛例蒙錄。
輒送行庖當擊鮮,澤居備禮無麋鹿。
這首詩讀起來頗費勁,大意是:新鮮的大鯽魚,泡了一年的美酒,團臍的母紫蟹,滿肚子的膏,立春後的蓴菜,潤滑超過油酥,秋社前的芽姜,比肉還要肥脆。鴨蛋沒什麼好説的,堆砌擺盤有的是。裝瓶入罌醃製菜餚,是淮南的風俗,這方法是為把美味好好儲存。魚鯗乾和肉醬是給您裝裝菜盤子,山菜水藻都請您收下,千萬別客氣!專給您送去的這些請當作鮮肉來做菜,水鄉的人實在沒啥山珍野味,抱歉了哈!
有人據此説秦少游送的就是高郵鹹鴨蛋。不過,我倒不認同,秦少游拜蘇東坡為師,送的禮物“鳧卵”,應該是野鴨蛋,家養的鴨,不會叫“鳧”,而叫“鴨”,這有蘇東坡的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為證。但説秦少游送的野鴨蛋有可能是醃製的,這也沒有證據反駁,堆砌擺盤似乎也附合吃鹹鴨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