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身邊的老師和朋友時常誇讚我的音色,我也一直喜歡模仿電視中的各種角色形象,對播音、主持、朗誦、配音特別有興趣。中考後的暑假,我萌生了參加藝考的想法。想來這大概就是我職業認同探索的開始吧。
我來到家鄉非常有名的一家藝考機構諮詢,但老師説:依據測試,她認為我的綜合條件並不適合藝考。建議我在高中階段潛心學習文化課,爭取考上傳媒大學,然後輔修播音主持專業……老師的建議讓我感到特別失落。那段時間對自己有很多否定和懷疑,我想那可能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認同危機”吧!
我暫時放棄了在機構學習專業課的想法,並查找取得優秀成績的藝考生的經驗分享,希望通過其他方式向他們靠近。現在的我意識到:那段時間的我產生了認同心理。實際上,任何人的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如喬布斯所言:你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要將它們浪費在重複其他人的生活上。
高二上學期,學校的“朗誦與主持”興趣班讓我再次感受到自己對播音主持的強烈興趣。我發覺自己不僅被聲音藝術的魅力吸引,還渴望通過媒體去傳遞這個時代的力量與温情。我們一起練聲、播讀新聞並沉醉其中,這一次,我成功地進入機構學習播音主持。在這裏,我遇到了很多有相似理想的同學,這讓我前所未有地體會到歸屬感及“心流”時刻。我形容這段時光為“與播音主持談了一場戀愛”。
但在三個月後,父母明確對我説,不再支持我參加藝考的想法。而這時的我也正在經歷着“認同混亂”:我逐漸對藝考標準和行業現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同時也開始意識到,這個職業或許真的不適合我。我掙扎於理解和反抗之中,最終還是説服了自己,放棄藝考。
作出這個決定是痛苦的,內心非常不願放棄自己的熱愛。在高三階段,緊張、焦慮和自我懷疑也對當時心理復原力較差、和父母缺乏溝通的我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終我沒有考上中國傳媒大學和其他夢校的傳媒專業。
在經歷了高中階段的掙扎後,擁有一定自我教育能力的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和潛能。對於無法達到的目標,我嘗試着不強求自己,而是選擇用更加實際的方式去實現。在填報志願時,我和父母、老師積極溝通,報考了我們一致認為前途相對不錯的中外合辦類學校,和一個我有興趣接觸的專業。
在大學中,我參加了廣播社和話劇社,也開始瞭解並接納自己的現狀與特點,從實際出發,努力做到“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我也期望着,通過在大學鍛鍊英語口語、學習經濟學專業知識後,有機會在之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參與英文經濟類的新聞節目製作,用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夢想。
此外幸運的是,大一期間我又發覺了自己對心理學有興趣。我也在探索着是否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碩士階段去接觸和心理學經濟學都相關的“行為經濟學”,將專業和興趣融合在一起。
雖然每個人確立目標,確立職業認同所花費的時間各不相同,但我認為,處在青春期末期的青年還有時間去試錯、承擔機會成本、減少沉沒成本、建立職業認同。正如日本作家小野所説:“你若不抽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最終將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你真的想這樣過一生嗎?”
寧波諾丁漢大學2020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解佳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