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 耘 吳純新
“‘互聯網+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9月27日,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互聯網+教育”分論壇上表示,我國已開啓新時代教育新徵程,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劉利民認為,“互聯網+教育”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面臨重大歷史機遇和發展挑戰。
當前,我國“互聯網+教育”已取得顯著成就。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互聯網接入率達100%,教師利用互聯網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進入常態化,“三個課堂”把發達地區優秀課程送到邊遠地區的學校,慕課數量和應用規模居世界首位。
疫情背景下“停課不停學”,“互聯網+教育”有效支撐我國近3億師生的學習,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於去年2月開通。截至目前,瀏覽次數47.73億,訪問人次29.08億。
同時,基礎設施配備不夠充分、學生學習條件不夠平衡等問題在疫情期間集中暴露出來,在部分地區形成新的“數字鴻溝”。對此,劉利民提出,互聯網技術不應單純被視為一種工具,而是推進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力和現實路徑,需要教育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認為,推動“互聯網+教育”發展,要充分發揮新技術在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優勢,注重遵循教育規律。他倡議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在互聯、互通與共享中實現全球教育的互利共贏。
劉利民表示,“互聯網+教育”對教育體制的影響不可逆轉。面對新要求,必須新作為。
繼續完善新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人人能夠利用互聯網享有平等教育機會的權利;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於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雙減”文件印發後,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推介力度進一步加大,該平台作為國家統籌提供的公益資源,為“互聯網+教育”發展提供現實引領。
同時,促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藉助“互聯網+教育”提供多樣化個性化資源,特別是德育、美育、體育、科創等服務,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後育人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混合教育教學改革進入新常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程建鋼介紹,混合教育是數字教育和書面教育結合,包含環境混合、方法混合、工具混合、模式混合和資源的混合。近十年來,清華教育技術團隊在200多所職業院校、300多所大學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啓迪控股黨委副書記、執行總裁趙東表示,數字技術引領的產教融合模式彌補了傳統模式的弊端,建構了基於智能技術的智慧教育在線生態系統,實現課堂創客化、課堂虛擬化、校園智慧化。
當天,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舉辦“互聯網+教育”論壇,邀請中外100餘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互聯網從業者、社會組織和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線上線下深入探討,回應社會普遍關切的教育問題,助力全球合作推動數字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共同開創未來教育國際合作“新空間”。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