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門口實現了上名校夢想
金秋時節,菏澤市定陶區山大附中實驗學校,學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定陶區的孩子們在家門口能享受到省城的優勢教育資源,得益於當地與山大附中的合作。
定陶區面向全省、全國尋找名校合作辦學,早在2014年6月6日,定陶區與山大附中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啓動建設了十二年一貫制山大附中實驗學校,當年建設當年招生。六年來,名校名師帶動戰略結下累累碩果。
一條小路
折射出的理念
山大附中實驗學校副校長張於明應聘到該校任職已有六年。六年來,他對於山大附中實驗學校的感覺是,學校把“學生成長的樂園,教師發展的沃土”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學校成立時,操場四周規劃了一圈綠化帶,有些學生為了節省時間經常踏過綠化帶進入操場,綠化帶被踩出一條路。按照傳統管理觀念,學校會直接批評踩踏綠化帶的學生。“校領導説,學校提出‘學生成長的樂園’的理念,就是要適合學生的習慣,既然有學生在這裏走,就説明這裏需要一條路。”張於明説,學校便把學生經常踩踏的位置鋪上了石板,修成了一條路。
學校打造“教師發展的沃土”,充分利用山東大學和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的優質資源,為教師提供“外力”幫助,對教師定期進行系列培訓,提供了“校優質課、愛上公開課”等賽課平台,磨鍊教師“內功”,讓老師在此過程中汲取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我們帶着管理人員晚上培訓。”山大基礎教育集團校長趙勇説,“一個團隊首先是創建優秀文化。通過全方位、無死角的培訓,先把優秀的文化傳遞過來,其次才是教育技術資源的傳遞。我們把總部的最新成果,毫無保留地在定陶轉化落地。”
趙勇介紹,山大黨委高度重視與定陶的合作,召開兩次黨政聯席會,慎重作出這項決策。8位校級領導數次到定陶指導,多位專家學者先後到定陶作報告;山大基礎教育集團4位校級幹部,有3位常駐定陶;各學科骨幹教師團隊不定期到定陶交流指導。
在“內外合力”的助推下,學校老師迅速成長,在參與市、區級同齡教師課程比賽中脱穎而出。“通過課題項目研究,既解決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形成一種‘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氛圍,從而促進教師全面快速成長。”張於明説。
學校採取“研究教師發展規律,瞭解教師發展需求,搭建多種平台,提供支持性服務,讓教師自主發展”的策略,通過集團培訓、名家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充分利用山東大學、山大附中以及省內外豐富的資源,開展一系列有效的校本培訓和校本研修活動,大力實施“名師工程”和“青藍工程”。近三年來,學校教師先後有20人次獲國家級榮譽或獎勵,15人次獲省級榮譽或獎勵,84人次獲市級榮譽或獎勵,打造了優秀的教師隊伍和良好的教育生態。
四個學部
破解學段斷層難題
六年來,在山東大學的全力支持下,實驗學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菏澤教育界嶄露頭角,成為當地孩子們理想的學習殿堂。在全市歷次聯考中,各科平均成績均名列前茅,多名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一些學生還被作為山東大學英才培養計劃對象,走進山東大學泰山學堂深造。
“以前,學生高中沒學好就埋怨初中沒教好,初中沒學好就責怪小學沒教好。尤其是初三學生,在中考結束後沒進入高中前,近3個月的時間處於無管理狀態。”學校相關負責同志説,為解決各學段的割裂斷層問題,實現各學段的教學銜接,學校在發揮十二年一貫的優勢下,進行了學段制改造和學制變革實驗,學校將其劃分為“5322”四個學部。
小學部是一年級到五年級,小六到初二為初中部,初三和高一為初高部,高二和高三為高中部。這樣劃分能使學校針對這些學生進行提前準備,找來高中部的老師進行提前輔導,做好初高銜接,避免了斷層問題。
針對課程安排,學校首先進行了頂層設計,將小學、初中和高中全部納入一個“盤子”,構建出了“基於學生興趣、滿足學生需求,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髮展”的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要求老師規範研究課程。“我們要求老師,在課程開始導入、過程中涉及到的內容,以及到最後的小結都要有設計環節、有故事,確保老師授課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識。”
在山大附中實驗學校,實行“1+1+x”教師工作體系,要求老師在教好一門專業課外,開發一門選修課,再認領兼職崗位。“有的老師喜歡跳舞,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為學生開設舞蹈課程,然後‘x’就是兼職崗位。例如,實驗室沒有管理人員,那麼理化生專業的老師就主動靠前擔當管理員,每人都是一崗多責,共同管理學校。”張於明介紹,剛開始推行時,全校開設近200門選修課,後來根據學生的喜好程度,學校從中保留了20餘門類進行集中學習,並把“非遺”引入校園。
“‘1+1+x’教師工作體系的推行,實現了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落實全員育人、一崗雙責、一專多能。”山大附中實驗學校副校長陳愛東説。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