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清朝乾隆年間,山東濰縣(今屬山東濰坊)城東關外有個叫張景儀的人,兄弟排行老二,因為特別愛説,人們就把他稱作“張二嘮”,大名反而沒幾個人知道了。

張二嘮愛嘮叨,每當和人談論事物,就會窮追不捨,刨根問底兒,不知結果誓不罷休。

“凡與人共一事,論一物,必窮詰再再,亦究乎其至極而後已。”

時間長了,鄉里人見他人就煩,大家都怕因為遇到他閒聊,耽誤辦正事兒,鄉里的少年後輩遇到他,遠遠地就趕快閃人,唯恐他喋喋不休,嘮叨起來沒完沒了。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有個叫杜祥的人,和張二嘮是同鄉,客死在京城,留下寡妻高氏和老孃以及三個未成年的幼子。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高氏的婆婆覺得日子難過,就讓兒媳高氏改嫁。

當時正趕上張二嘮喪妻,有媒人就給他和高氏撮合,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張二嘮迎娶了高氏。

新婚之夜,張二嘮問高氏:“你今年多大了?”

高氏害羞不説話,張二嘮繼續問,高氏也知道他的脾氣,不問到底不罷休,於是就回答説:“三十二。

張二嘮又問:“三十二啊,那你第一次結婚時候多大啊?”

高氏回答:“一十六。”

張二嘮説:“那這十六年當中,你們夫妻倆相處的不好吧?”

高氏笑了,説:“夫妻之間有啥不好的呢。”

張二嘮説:“恐怕是不好吧,如果説相處的好,就應該為丈夫守寡到死,怎麼能再嫁呢?”

高氏很難過地説:“我婆婆老了,無人奉養,孩子們又都小,養活不起,因此才用再嫁得到的彩禮,奉養婆婆,撫養孩子。”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高氏回答他:“不因為窮,誰願意改嫁呢!”

張二嘮説:“再嫁也可能導致更貧窮,還不如不改嫁。”

高氏終於被張二嘮給嘮叨哭了,她抽泣着説:“我並不是願意改嫁的,是生活逼迫,迫不得已啊!”

説完話,高氏大慟,以袖掩面,泣不成聲。

張二嘮安慰她:“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你也不要悲傷了,你馬上回家吧,好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撫養三個幼子長大成人。”

高氏説:“彩禮已經花了,我可還不起你了。”

張二嘮倒很爽快:“我不要了。”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於是打着燈籠,把高氏送回了杜家,告訴高氏的婆婆好好善待她。

這一家老少哭着拜謝張二嘮,張二嘮説:“倘若以後有了為難的時候,就找我,我盡力幫助你們!”

張二嘮後來踐行承諾,一直幫助杜家幾個孩子長大,有能力撫養母親為止。

他的義舉,贏得了十里八鄉父老的一致好評。

人無完人,看人不要只看外表,交友尤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6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一則醒世小故事:人見人煩的好人“張二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