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在《三國演義》原著第九十七回中中,關於諸葛亮知曉五虎上將趙子龍之死後做出的反應有這樣一段描述:

(趙雲)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三國演義》

在這段描述中諸葛亮雖然對趙雲之死並沒有做出過激的反應,説他哭的如喪考妣也許有些許過分,但是要説他只是哭哭做做樣子,走走流程怕也有失偏駁,不過凡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下面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羅貫中在第九十九回中關於諸葛亮對於張苞之死所做出的反應又是如何敍述的,畢竟有了對比,才能看出差距來嘛。

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説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牀不起。——《三國演義》

果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單從上文中諸葛亮對於趙雲死訊所做出的反應來看似乎還看不出來什麼端倪來,可一旦把這一段和張苞這裏對比着來看卻足見諸葛亮的表現確實有些反常。

要知道趙雲和諸葛亮自從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以來關係便一直不錯,據説他有房妻子還是孔明幫他做的媒,而且憑他“五虎上將”的身份,他在軍中的地位想來也是要遠遠超過張苞的,自然他的死對蜀漢來説打擊也要更大些。

再加上張苞作為張飛之子,對諸葛亮來説不過是後生晚輩,按理來説他即使不在人世的話對於諸葛亮來説也要更加顯得“無關痛癢”一些才對,那為什麼諸葛亮對着二人的噩耗所做出的反應卻本末倒置了呢?難道是羅貫中筆誤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詳細分析一番,看看諸葛孔明這個“近妖”之人因何如此。

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一、二人死的時期不同

張雲死在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而此時正好是蜀漢第一次北伐失敗,第二次北伐尚未開始的時候,這個時期來説蜀漢相對平靜,並沒有大的戰亂,因此諸葛亮首先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説就顯得對他的死沒有那麼介懷,那麼讓人難以接受。

但是張苞卻不一樣,他死在諸葛亮第二次率領軍隊攻打曹魏兩軍激戰正酣的時候,他一死,諸葛亮頓時少了一員心腹愛將,而且當時正處在兩軍對壘期間,一時之間又無法找人取代,我想這個時候諸葛亮得到他的死訓除了悲傷外,可能更有些埋怨吧,怪他死得太不是時候了!

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二、二人死的年紀不同

趙雲死的時候“五虎將”其餘四人皆已亡故,他已經是這五人中活得最久的一個了,況且他也已經年過七旬,在三國時期來説簡直成了一個“老壽星”,在諸葛亮眼中他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屬於壽終正寢,諸葛亮想來也不會過於傷心。

相比之下,張苞這個晚輩就不一樣了,他死的時候年不過三十餘歲,正是年富力強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再加上蜀漢到了劉後主時期本就兵少將寡,不然哪裏來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呢?所以他一下子撒手西去難免會讓諸葛亮難以接受。

三、二人地位不同

趙雲自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起就一直跟着劉備,到他死的時候已經有足足29年了,這二十九年來他立下的軍功暫且撇開不談,就説他對劉禪的這個救命之恩便是任何人都無法企及的。

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再加上他“五虎將”的名頭,趙雲簡直成了蜀軍的標杆,主心骨一般的存在,他的死本來就會對三軍產生巨大的震盪,如果諸葛亮再在這個時候做出什麼太過分失態的舉動的話,只會讓蜀軍更加人心惶惶,讓他們感覺天都塌下來了,這樣諸葛亮又憑什麼舉兵再次北伐呢?

同樣,這個原因對於張苞來説又不一樣,他在軍中的威望相比趙雲來説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然諸葛亮也就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過分地掩蓋自己的悲傷了,在這個時候他哭得越傷心反而越能顯得自己有情有義,讓部下拼死效命。

正是因為以上幾點原因,羅貫中才對諸葛亮關於趙雲、張苞二人之死的反應有了不同的描寫,究其原因,並不是諸葛亮對於這二人關係的親疏遠近所致,也不是羅貫中筆下有誤,而是他對於《三國演義》情節與人物性格特點的獨到見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1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在趙雲死後只是哭了一下,而聽聞此人的死訊後卻吐血暈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