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助寡?從宋朝入手,聊聊古政府的“養老”政策
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國這一個理念,還有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美德流傳至今,根據古書記載,我國從夏朝開始出現一系列的養老政策,直到到宋朝養老政策逐漸完善,形成了一種專門的機制,這個就是我們最原始的養老政策,現在我們從宋朝開始瞭解養老政策的發展以及轉變過程。
一,如何理解古代助寡問題?
助寡即幫助孤寡老人與兒童,其中“養老”是一種古代的禮制,《禮記》中對於養老的解釋為“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由此可見,養老這一禮制,在夏商周開始以及盛行。養老在我們古代禮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
中國古代對老人的年齡界定是60歲,60歲的人就可以指示別人幹活了;到了70歲,身體機能開始不斷的減弱,就應該要安排好自己的後事;80 90歲已經是髦耋老人了。
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在夏商周的時期,開始有了雛形,建立最初的養老機構,同時也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在周朝養老制度甚至主要是針對有學問的人,就是退休的官員,國家會發放退休金,讓官員老來無憂。但是此時的平民百姓還是隻能養兒送終,養老制度還沒普及到羣眾身上。
隨着朝代的交替,養老制度不斷的完善與更新,直到宋朝,一個系統的養老機制才出現出來。新的機制不但讓老人們有了對後半身的保障,還減輕了年輕人的養老負擔,讓中國真正的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二,古代助寡問題是在哪種背景下實行以及發展的呢?
1,宋朝對於助寡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宋代是最先出現老年人保護法的一個地方,《王杖詔令冊》其中還規定了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賞賜大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這一相關法律,可見當時國家對老人贍養問題的重視。
養兒防老這句話,現在很多人可能都不信,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是確實有這件事情的,當時的人們只要有生兒子,兒子在父輩老了之後就必須要承當贍養的責任。
宋朝為了支持家庭養老,國家頒佈了侍丁以及權留養親制度,侍丁制度是指家中有老人需要贍養的家庭,朝廷可以減免他們的税收,家中有八十歲的父母,家中可以減免家庭成員的税收,與免除一個男子的服役(漢朝男子成年後,需要給國家繳納人口税,以及參加兵役);權留養親制是指犯罪的人只要家中有老人,國家允許他們回家先照顧父母,等贍養結束後再回到官府領處罰。
對於沒有子嗣的家人,政府還頒佈了宗族贍養法,在沒有子嗣的情況下,家族人員需要承當贍養老人的責任。
宋朝通過嚴格的制度與規定來協助人們贍養老人,加速了養老政策的發展,強調了以孝治國的重點,使宗教養老走向了制度化,把尊老愛幼中的尊老發展到最大。
2,宋朝民間組織對於家族助寡的解決辦法
政府雖然對養老機制不斷的完善,但是很多政策上的福利對於窮苦的老百姓是沒辦法普及到的,其中範氏義莊的興起給窮苦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公元1050年杭州太守范仲淹捐出了一生的積蓄,在祖籍蘇州購置了一千多畝地,建立一個宗族福利基金,叫“範氏義莊”。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中國著名的慈善家,創造了中國第一個具有慈善意義的義莊。這個也就是我們現在慈善機構的原形。
宋朝雖然國家安穩,但是貧富差距在當時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金錢與財富大部分都是掌握在那小部分人手裏,範氏義莊中主要針對的對象也就是範氏宗族的外氏親戚,其中的章程有規定到,倘若鄉親,姻親,親戚陷於窘迫,或者不能度日,諸房共同審核後,用義莊糧米量行濟助。
義莊中的田地與税收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勞動的崗位和穩定的收入,義莊的基金也給人們提供了很多福利,補助,每月提供口糧,每年提供衣料,連生老病死方面都有補貼補助。
雖説範氏義莊救濟的人只是同姓宗族外親,其他人並不能指染,範氏的做法讓很多的富家子弟紛紛效仿,推動了義莊的發展,使得很大一部分的人們擺脱了貧窮的生活,讓孤寡的老人有了後顧之憂。
3,朝廷撥款助寡機制的出現
中國古代就有老有養,死有所安這一説,在宋朝時期,那些家庭養老,宗族慈善養老實行不到的地方,國家還開辦了國家性的福利組織。《梁書》上,“又於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髮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就有提到關於接收無人贍養的孤寡老人與兒童的地方機構孤獨園。
宋朝,與孤獨園類似的國家慈善養機構遍佈天下,為當時的貧苦孤寡人羣,給予安全的避難所,真正意義上的做到老有所依,即使家中沒有親人,國家還是會負擔贍養的責任,這為我們現代的養老機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使我們的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很好的傳承下來。
中國古代養老政策的發展,為我們中國養老保障政策奠定了基礎,體現了國家的發展不止是要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羣眾們的支持,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一個國家的主要力量來源之一,就像的範公主動的去開義莊救濟窮苦的親族擺脱困境一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三,宋代政府助寡措施對當時的影響有哪些?
1,宋朝助寡問題的社會背景
宋朝助寡問題是在前朝的影響下改善形成的,國家甚至通過頒佈政策來維護助寡問題,實行以孝治國政策。很多人説,趙家治國是很差勁的,不止害怕軍人奪權,把地方上軍隊全都解散掉了,只剩下一些小兵維護治安,禁軍都守在身邊,但是由於每日無事,基本上都起不了什麼作用;還害怕文官奪權,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方式,實行異地任官制度。
這樣混亂的管理方式,使得老百姓們只能自己管自己,從而衍生出一條新的管理方式來,其中家族自治與地方自治就是當時的一個民間管理制度。
家族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族人與子弟,人民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家事瑣事,這使得當時的人民過得更加的自由放鬆,這個其實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更加的貼切,政府只是下達政策的一個機關,我們在不違反政策的條件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中國各個朝代中,宋朝是最注重經濟發展的朝代之一,其中由三司管理着整個國家的財政大權,一司將三個司的事務合在一起,將國家經辦的商業,企業,掌握起來,把民間創辦的企業給專人進行收税管制,其中的税收佔國家的大半,也就是説宋朝的發展不只是靠人民的税收與地租,更多的是依靠國家經濟的發展。只有國家的經濟條件上升了,人民的生活福利才會跟上。
2,宋朝助寡制度的傳承與發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每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想到身邊的老人家,反省自己有沒有盡心贍養他們的義務或者會想到自己老了會不會跟他們一樣有人侍奉送終,還是説孤家寡人的走完這一生。
中國養老制度的變遷,使養老從個人問題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養老的問題,減輕年輕人對贍養老年人的負擔,增強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傳統的文化歷史並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還要經過我們歷史的磨鍊,與人們的堅持才可以流傳下來的。
宋朝的養老制度給我們現代的養老機制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讓我們要從多方面的考慮老人的養老問題,就像我們現在的養老保險,福利院,養老院等等,都是從古代的養老機制中得出來的結論與創新。
四, 結論
百事孝為先,這個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個古訓,這告訴了我們兒女不能違背父母,長輩心意,要尊重愛戴他們,好好孝順他們的。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孝敬父母在所有傳統美德中是站在首要地位的。
中國古代的養老問題就是孝敬父母的體現,國家為了推崇這一項美德甚至還不惜推出了一系列的條例來強迫人們執行這一行為,宋朝例律中甚至還明確表明了,如果不善於老人,對長輩不敬的話是要處以棄市之刑。運用這些強制性的規定來要求人們要尊老養老,不能忘恩負義,可見古代對傳統宗教信仰是如此的重視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