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人喜歡拿兩個王朝相比較,比如漢朝對比唐朝還有北宋對比明朝。這些比較,往往都太過籠統,而且王朝的建國曆程也不相似。倒不如把東晉和南宋就對外政策比較一下,因為兩者都是衣冠南渡來的。而且,北方也都存在着勁敵。
如此一來,高下立判。東晉從未做出過求和之請,反倒是南宋在高宗時期就接受了金國冊封,每每總是“臣構言”。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朝,為何東晉能夠如此強硬,一直把北伐掛在嘴邊?
、初到南方時,臣子恨未滅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蚓染腥羶。”國破家亡,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可惜當年的西晉,自從八王之亂就開始一蹶不振。一直到皇帝被匈奴俘虜,徹底的結束了這個畸形的政權。大批人跟隨皇室南遷,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富甲一方的豪族。
1. 仇恨化成了鬥爭的動力
晉朝的門閥世家一手遮天,甚至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當皇室不能承擔起保護自己的責任,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就要扛起大旗。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家,被他人侵佔。國人的戀鄉情節自古有之,更何況豪強們在家鄉還有大片的土地。
皇帝在哪裏都無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士族們不行。所以,一開始的北伐就是由東晉的臣子們所主導的。“祖萼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聞雞起舞的祖逖,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本是北方豪族,家財萬貫而且出手闊綽。為人也非常剛毅,他是絕對無法忍受自己被人從家裏趕了出來的。所以,他就開始主張北伐事宜。因為有經濟基礎而且人緣很好,所以跟隨他一起來的鄉親,都願意跟着他搞事業。
2. 朝廷被動的不能屈膝
司馬家就像是一個家庭中的主人,而這些士族們更像是他家的高級僕人。就連僕人都看不下去,想要奪回故土了,那麼主人又怎能不表態呢?剛去的時候,司馬睿確實沒有心思北伐。因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內部爭權也很嚴重。
他,又何嘗不想做一個趙構式的皇帝?但是兩朝的政治格局不同,東晉並不是司馬睿一個人説了算的。而是由很多祖逖家族這樣的豪強與司馬家,共同主掌。所以,他不能像趙構對待岳飛那樣,對待祖逖等人。而且,他還要必須表示支持。否則,那些自己的舊臣民就會對自己失去希望。
而且對於東晉政權而言,北伐有益無害。組閣的人員還有軍備物資等各方面,都是由他自己籌措。東晉只是讓祖逖冠了個名而已,失敗了,無傷大雅;勝利了,自己班師回朝。從祖先北伐開始,就奠定了東晉的對外政策。
這就像是一杆旗幟,只要北伐的口號還在,這面旗就算再殘破也沒有關係。祖逖北伐其實就是開了東晉政治正確的先河,這項政策只能從一而終。即使朝廷方面在不願意去做,也不能把旗子降下來。
司馬睿和王導二人,一開始就只是喊喊口號。北伐,並不符合二人的實際利益。但祖逖既然去了,而且又做的很好,就只能支持他。司馬睿的繼任者們,也必須秉承這一國策。不為別的,就因為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司馬睿地位不正,他害怕回到中原以後遭到清算。但是礙於面子,又不能不支持北伐。所以,東晉的從不稱臣服軟,其實是被動的。我認為這是大臣們精心設計鋪好了台階,皇帝只能順勢下去,否則就會被人一腳踹下去。
、籠絡人心,為了可持續發展
《廿二史考異》“東晉君臣雖偏安江左,猶能卓然自立,不與劉、石通使。舊京雖失,旋亦收復。視南宋之稱臣稱侄,恬不為恥者,相去霄壤矣。”後世習慣於將東晉和南宋比較,因為南宋實在是太過軟弱。雖然東晉也是強撐,但仍然保留了氣節。
1. 轉移矛盾,保境安民的上上策
那些留在北方的漢人,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因為此前西晉的民族歧視非常嚴重,此時又全部被髮泄到了平民百姓身上。他們日思夜想的期盼着晉朝能夠迴歸,雖然晉朝也不怎麼樣。而東晉若不在此時打出北伐的旗號,那留在北方的人就只能接受現實。
而只要這個旗號在,北方不論是誰當政,本地的百姓還會想着那個南方的正統。他們就不可能讓外來的統治者,過的安生。我認為那些跟隨來到南方的人,肯定還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家鄉還有親人。要是東晉不説北伐,他們就很有可能造東晉的反。
北伐就是把大家都號召起來的一種方式,只要它還在,就會有人不遺餘力的支持東晉。而且,剛剛來到南方,各種事事務紛繁複雜。尤其是外來者和原住民的矛盾,而北伐的旗號一出,本地居民就認為中原來的人只是暫住。
以我的角度來看,原住民為了讓這些鄰居們趕快回家,也開始支持東晉。而且,一旦發動戰爭,國內的種種矛盾也會被暫時擱置。大家都把心思放到前線的戰事上,至於其他事物都可以以後再議。
2. 復國之策,成為權臣手中的棋子
我發現東晉的不屈服和不抵抗,是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的。最開始,得位不正的皇帝和因此上位的臣子,把它當成籠絡人心的工具再往後又出現了這樣的君臣。而他們則將北伐,當成了維護境內暫時安全的萬全之策。再往後,大臣們就開始不帶着皇帝玩了,開始利用北伐,為自己謀利。
我們不能説祖萼是完全出於私人目的北伐,但也並不是完全為公。當然了,做人誰還能沒有點私心,他的精神是值得後世膜拜的。我覺得想在亂世中成為英雄的,並不止祖逖這樣的門閥貴族,更多的還是那些出身底層的人。
桓温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祖先曾在東漢為官,但是被司馬氏所誅。衣冠南渡後,父親為人圓滑,結交了很多貴族。而桓温在父親的肩膀上上位,憑藉着北伐,屢立功勳。他力主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其實就是完全為了自己。
在戰爭中收攏人心,樹立威望,並且以功高蓋主之勢為自己加官進爵。除了他以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寄奴也是如此。他出身很低,從軍以後也是力主北伐。最後,便篡權自立,建立了劉宋。
、一個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藉口
我覺得北伐就是爾虞我詐鬥爭中的一個工具,誰也不是真心為了復國才去北伐的。在此過程中,各懷鬼胎。而北伐的旗號一旦展開,後世就只能硬着頭皮上了。否則,不論是皇帝還是權臣,都會被世人所詬病。尤其是皇帝,知道大臣此舉的目的,又不能推脱。
1. 庶族上位的角鬥場
我們都知道西晉時期的門閥世家橫行一時,而且階級固化非常嚴重。這輩子是農民,再往後好幾代都是農民。所謂亂世出英雄,戰亂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災禍,對於少部分人來説是機遇。像桓温還有劉裕,這就是他們翻身的機會。
我覺得底層的庶族在當時被壓迫的時間太長了,所以非常需要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他們孑然一身,無所畏懼。從不膽怯在戰場上的廝殺,就可以憑藉着軍功一步步的上位。在掌握一定權力之後,就開始想着更進一步。
而北伐,就是這些人更進一步的籌碼。因此我認為,東晉並不是不想服軟,而是它已經騎虎難下。尤其是到了東晉中後期,權力壓根就不在皇帝的手中。那些剛上位的庶族們,不可能眼睜睜的放棄這個為自己加持的機會。
所以,他們綁架着東晉皇室,必須在北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 權力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就是皇權逐步加強的過程。兩晉年間,皇權遠遠沒有達到宋朝那種水平。即使趙構偏安一隅,即使他不是指定的接班人,但只要他還扛着大宋的旗號,他就永遠是那個説一不二的皇帝。
司馬家就是靠着士族扶立起來的,尤其是東晉,皇帝們的存在感都很低。有些貴族想北伐,有些貴族又不想北伐。再加上庶族開始崛起,皇帝就是幾頭受氣。我感覺不是説東晉有多強硬,而是相比而言,南宋着實有些軟弱。
東晉的武將,有着更多的自主權。就像祖逖北伐還有桓温北伐以及劉裕北伐,這種情況下如果東晉皇室不表示支持,其實也無關痛癢。就算司馬家下十二道詔令,命臣子還朝,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可以打發掉。
結語:
我感覺東晉的強硬,其實就是一種被動的強硬。東晉的皇室,完全是被綁架着走的。從一開始就由士族掌握着權力,皇室還要對其感恩戴德。而那些武將們,自己本身的實力很強,沒有朝廷的支持,也不耽擱其北伐。他們北伐,更多的就是要在軍中樹立威望。
參考文獻:
《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