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字母哥2代正式發佈,官方也沒有想遮掩自己配置的意思。
畢竟售價“僅”899元,一雙定價沒到千元級別的簽名鞋,中底配置只有單純的前掌扇形Zoom氣墊。
拋開代言人只看產品,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簽名鞋
拋開代言人,那還叫簽名鞋嗎?
看過我們【字母哥2代開箱】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們對它的態度,説不上黑,但真沒有吹捧的慾望。
可當我看到下圖這雙白水泥配色的時候,沒啥文化的我不自主地感嘆一聲:
“卧槽...不是,我靠,這也太帥了吧!”
在看了後續可能推出的一些字母哥2代配色後,我在微博(@XCin)第一時間發聲:
字母哥2代,絕壁會賣爆,我説的。
這配色,這顏值,899元的售價,市售後大概率還會來波折扣,這......
我可能不會因為字母哥去消費這雙鞋,暫時也不以性能鞋角度來分析它的好壞,單單就衝這個配色和鞋型的搭配,會讓我感覺:
“誒,我鞋櫃裏貌似缺一雙字母哥2代......
媽!給我900塊錢!學校又要交書費了!”
被老媽狠錘一頓完,她指了指我的鞋櫃:
“都那麼多籃球鞋,還一天想着買買買的,你要惦記鞋像惦記學校一樣的話,你肯定考年級第一!”
我瞅了瞅鞋櫃裏的實戰鞋:
399元的使節11,穿了不到5次;
379元的全城7,實戰兩次後偶爾壓馬路穿;
349元的閃擊3,外場打了四場養生局;
299元的海沃德1,內場實戰三次後就沒碰過;
249元的PB2018,買來就打過一次室外;
238元的Pro Vision,下雨天穿過一次;
79元的二手元年ZK5,只敢平常壓馬路穿穿...
一週每天穿不同的實戰鞋打球,都不帶重樣的。
而且我還在XCin工作,新鞋多到根本沒機會穿自己的鞋。
都這樣了,我還想着買實戰鞋?
單獨算筆賬的話,我這7雙實戰鞋的總價不到2000元。就算去掉好價的二手ZK5,6雙實戰鞋均價也在300塊左右,而且每雙都算是性能比較不錯,值得推薦給大眾的實戰鞋了。
如果你真的只注重於球鞋的實戰性能,市面上400以內的實戰好鞋,着實不少。
有貼地感極強的神器
(Pro Vision)
有帶碳板的“良心”國產
(閃擊3)
有球星加持的鞋款
(韋德經常上腳的全城7;海沃德1)
有配置高於字母哥2的實戰神器
(使節11,前後間隔Zoom)
有我永迪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Pro Bounce 2018)
純性能鞋,400以內,各位都有不少選擇權。
那麼當我們把眼光抬向更高價位的球鞋時,我們真的是以更高的性能標尺來看待那些籃球鞋嗎?
我為什麼會購買AJ23和TMAC4?
前者非常卡腳,後者笨重得過分,打球穿他們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他們是真的好看,細節精緻,設計亮眼,這是我願意站在性能角度外,去考慮購買籃球鞋的主要原因。
説白了,他們在我眼裏,只是名和麪上的籃球鞋。
我不一定會穿他們打球
但我會產生強烈的慾望想去擁有他們
這是我願意花高價買單的原因
很多人可能會説:
“這不是智商税嗎?
一雙不能打籃球的球鞋你都會買。”
兄弟
“為設計買單”
這不正是對設計師和品牌最高的褒獎嗎?
"值得高價買單"
這不正是旗艦款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嗎?
我們當然也希望旗艦款能提供至少靠譜的性能,但做好性能任務,那是性能款,也就是中低端鞋款的核心任務。
如果旗艦款“只能”,注意,是“只能”通過性能來博得大家關注的話,原則意義上來説,它能被稱為合格的籃球產品,而不是合格的旗艦產品。
阿迪的哈登3即是如此:
性能不錯,哈登在場上也一次次給出了現象級的數據答卷。
但論設計和造型吸引力,真的,沒多少人願意花原價1399元購買這樣的鞋款,除了死忠的哈登粉絲和阿迪蜜外,大家都會感覺原價買,虧了。
打造旗艦,除了耐克擅長的營銷外,產品的外在實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外在實力上,我認為字母哥2代的底子,夠硬,未來的配色,夠出彩,賣爆,很正常。
因為它是原價899元的MVP簽名鞋;
因為它的配色足夠出彩;
因為它可能有着不錯的實戰表現。
性能決定下限,設計和營銷決定着上限
可能我站的角度和單純關心性能的朋友們角度不同,某些觀點大家不太能理解和接受,it's fine,我願意接受不同的聲音,也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硬玩家】提出,和諧討論,求同存異。
畢竟我們都希望買到更好的產品
只是在“更好”這一塊,理解不同罷了
*部分素材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