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可以,兩個國家合併將意味着誕生一個更加強大的新國家,這是許多利益相關國所不願意看到的
主權國家在理論上是有權利決定自己命運的,例如兩個主權國家合併,是要兩個國家自己願意,在理論是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國家合併將意味着誕生一個更加強大的新國家,這必然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影響,所以這不是當事國想合併就能合併的。
舉個例子,德國和奧利地就不能合併。德國和奧地利同屬於日耳曼民族,兩國也都將德語。在當年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由於奧地利實力強大,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採取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暫時派出在統一德國之外,完成了德意志民族歷史上首次真正的大一統。
不過雖然沒有加入德國,但畢竟是同文同種,奧地利和德國的關係還是不錯的。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建立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並加入了德國的協約國同盟,與德國一起參與一戰。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獨立。在奧地利獨立之後,英法為了防止奧地利與德國合併,在《凡爾賽和約》中特別要求,奧地利不準加入德國。
但是在一戰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尤其是蘇聯的建立,英法逐漸放鬆了對德國的鉗制。到1938年在納粹的操縱下,奧地利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德國。對此只有蘇聯提出反對,而其他西方國家都坐視不管。
奧地利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中心,奧地利的工業基礎非常好,佔領奧地利大大增加了納粹德國的實力。
二戰後,奧地利被英、法、美、蘇四國分區佔領,其中蘇聯的佔領區最大。按照《雅爾塔協議》的規定,美英同意將東歐劃歸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是英美兩國拒絕放棄奧地利。於是在雙方的博弈下,蘇聯同意從奧地利撤軍,不過前提是奧地利必須稱為中立國。
到斯大林去世之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西方達成妥協,蘇聯與英法美奧地利簽署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規定奧地利是一箇中立國,不得加入北約等西方軍事組織,並且永遠不得與德國合併。
所以説根據《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規定,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是不能合併為一個國家,即便這兩個國家都贊同合併也不行。
(德國和奧地利若是合併,歐洲中部將再度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會打破現有的歐洲局勢)
在二戰以後的世界,隨着民族意識的進一步崛起,國際上大的趨勢都是國家越來越多,合併的情況反而很少,二戰後兩國走向合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兩德統一。
二戰結束後,德國同樣是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最初的時候美蘇都沒想過分裂德國,但是隨着東西方冷戰的形成,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戰後對德國的處分)
此後東德和西德成為美蘇在歐洲對峙的前沿陣地,但是對於西德政府而言,完成兩德統一是從來沒有放棄的願望。直到1990年,蘇聯放鬆了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控制,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感覺到這是兩德統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開始遊説英、法、美、蘇四國,希望這四個戰勝國允許德國統一。
但是讓科爾心涼的是,英法兩國最初的態度是堅決反對德國統一,英國甚至建議蘇聯武力鎮壓東德的統一要求。
(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非常反對德國統一,英國向來奉行大陸制衡原則,統一後的德國會嚴重擠壓英國在歐洲的地位)
(從左到右是撒切爾夫人、科爾、法國總統密特朗,相比於撒切爾夫人,密特朗也是極力反對德國統一,畢竟法國在近代史上的幾次捱揍都是被德國打的,除此以外,意大利和波蘭也不贊成德國統一,只是這二位説話不算數,起不到什麼作用)
對於英法的表態,科爾悲從中來,但是此時英法並非當年的英法了,現在能決定德國命運的是美蘇,於是科爾迅速前往美蘇之間聯絡。
對於德國的請求,美國並沒有反對,美國總統里根表態,只要德國統一後繼續留在北約架構裏面,美國就同意德國統一。
(美國總統里根前往柏林發表演講,支持兩德統一)
在得到美國的支持後,科爾信心大增,他轉頭跑到莫斯科會見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出乎科爾意料的是,戈爾巴喬夫同志竟然也沒有牴觸德國統一,科爾一看有戲,立即制定了一份規模龐大的對蘇援助清單,並免除了蘇聯所欠西德的一切債務。
最後在科爾保證不允許北約在東德地區駐軍之後,戈爾巴喬夫也同意了德國統一。眼瞅着美蘇都同意了德國統一,英法也沒有理由去阻止了。
(英法做夢也沒想到,戈爾巴喬夫竟然同意了兩德統一,這直接讓英法傻了眼)
1990年9月12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日在莫斯科簽署《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在條約中聲明徹底放棄前德國東部領土,以換取英、法、美、蘇四國承認德國統一。
從德國統一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當時東德和西德都有意統一,但最終還是要看美蘇的態度,假如當時美國和蘇聯有一個不同意德國統一,那麼兩德是不可能合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