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同階段的人生態度分析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在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態度,可分為前期與後期之分。陶淵明前期有着積極入世,大展抱負的的人生態度;到了後期,人生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鄙棄官場,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淵明

陶淵明自小勤奮好學、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濟人救世思想的影響,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熱情。在二十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實現陶淵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污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在督郵劉雲檢查公務時,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選擇辭官歸隱田居。這個時候,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

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生涯註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與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馳。於是,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到家鄉耕耘着幾畝田地,農作之餘飲一杯薄酒,賞一片菊花海,遠離世俗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平靜,享受歲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淵明後期追求隱居生活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面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儘管陶淵明沒有力量去改變它,但也沒有被它改變,在這渾濁的塵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樸質純潔,此高潔傲岸的品質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反之,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詩文。陶淵明的詩歌中所展現出來的淡泊名利、安貧樂道以及不願與那些熱衷於利益的塵世勢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都對後人起到了一定的模範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淵明那般辭官隱退的避世態度也給後世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陶淵明

陶淵明所引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即使諸多著名的偉大詩人也曾受到他的影響。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願巴結奉承權貴的自尊不屈與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唐朝詩人高適也曾想要學習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的做法,遠離世俗利益。不僅如此,陶淵明的詩歌也給後人帶去了精神支持與鼓舞。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與清朝詩人龔自珍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讚美陶淵明的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因他而得到的感悟。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顯示了他對於桃花源的嚮往,而他的桃花源社會也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後世中有不少文人學者對陶淵明提出的桃花源社會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對此種社會的嚮往與歌頌。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經用自己的作品對那般安定和諧的桃花源社會表示讚賞,而對與之相反的現實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與感慨。

陶淵明在給後世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他那捨棄所有歸隱山林,逃避現實的態度也給後世之人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後世中頗為有名的詩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隱山林,而在那期間他非常喜愛陶淵明以及他的詩歌,但實際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淵明那尋求精神上的安慰罷了。

陶淵明歸隱的原因

陶淵明於二十歲時踏入官場,為求生計的同時也是為了一展抱負,然而在官場沉浮十餘後,他便辭官隱退,歸隱田園。而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一是出於陶淵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個性有關,二則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促使他作出辭官歸隱的決定。

陶淵明採菊圖

陶淵明本就嚮往追求心靈上的自由以及悠閒優雅的生活狀態,充滿利益與算計的官場生活並不符合他那喜愛閒逸的本性。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個崇尚自由、玄學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場的黑暗使得諸多文人士大夫為了避免被迫害紛紛選擇隱退山林,而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與這種現象有很大關係。而就是陶淵明的這種崇尚自然與自由、隱逸的性情使得他厭惡充滿利益算計的官場,最終辭官歸隱。

除了陶淵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與辭官也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年輕時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淵明也曾有着濟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更何況,他的家庭中曾有做過朝廷官員的家人,可以説陶淵明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會影響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是陶淵明那個時代,政局動盪不安,社會也相當動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有壯志雄心的陶淵明也不得不被消減了一番想要建功立業的熱情,而黑暗無比的官場與混亂充滿血腥的權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淵明非常厭惡。因此,陶淵明作出了辭官歸隱山林的選擇。


 

陶淵明圖片

圖片為陶淵明所作的《歸去來兮辭》的一部分,《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小賦,也是陶淵明離開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創作於陶淵明剛剛辭官不久,講述了他在辭官隱退後的生活樂趣以及心情感受,表達了他對政治仕途的認識與對人生的思考,同時表現了他保持自身清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歸去來兮辭》

整篇文章主要是根據辭官、歸途、到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以及怎樣度過餘生的打算這樣來敍事的,而全文抒情則是根據先自責自我安慰,然後自安自樂,最後樂天安命的線索來表現的。

《歸去來兮辭》的內容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示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的決心,包含了兩層感情,一層是自責,想到田園即將荒蕪,本應回家,但是卻身在官場不能自主,深感可悲,第二層則是自我安慰,陶淵明現已明白走上仕途實際上是個錯誤的決定,為如今歸隱的決定深感欣慰。

第二部分主要描寫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田園生活,也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一方面表達了回家途中輕鬆愉快與想要到家的渴望,第二方面描寫了他回家後的日常生活,而第三個方面則寫了陶淵明在農村的出遊經歷。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抒發了陶淵明樂天安命的情懷。

整部作品陶淵明主要通過對景物與活動經歷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恬靜閒適、無憂無慮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作為頗為著名的偉大詩人,歷史上有很多的關於他故事,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然是一則美談,還有白衣送酒、葛巾漉酒、顏公付酒錢等世人熟知的故事流傳至今。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出自《晉書陶潛傳》,故事主要發生在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時期。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淵明為了家中的生計,前往距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縣令。就在這年的冬天,陶淵明在彭澤縣上任八十一天時,恰逢潯陽郡的督郵前來彭澤縣巡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是個名叫劉雲的人,他兇殘狠厲的為人以及貪婪的個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兩次都以巡視為藉口向各縣索要賄賂,如果不給賄賂的話,他就會栽贓陷害那個人,因此,他每次巡視完畢後都是滿載而歸的。

這次前來彭澤巡視的督郵是個非常傲慢又庸俗的人,他一到達彭澤的旅館,就命縣吏叫縣令去見他。陶淵明雖然相當瞧不起那些貪圖富貴、狐假虎威的人,但是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就立馬動身去了。沒想到的是卻被縣吏阻攔,而且還被告知參見督郵需要身穿官服,並且要束上大帶,不然是失禮的表現,會被督郵趁機大做文章的。這下子,陶淵明再也不能忍受了,長嘆一聲後説自己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低聲下氣地向那些小人獻殷勤呢。

説完之後,陶淵明就取出自己的官印,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彭澤,而彭澤縣令這個官職陶淵明只做了短短八十多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3 字。

轉載請註明: 陶淵明不同階段的人生態度分析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