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有這樣的毛病:明明有一大堆作業要做,總是管不住自己再玩一會,到了實在不能再拖的時候,猛然醒悟、奮筆疾書,最後草草了事;看到了喜歡的美食,狼吞虎嚥一次吃個夠,吃到撐,甚至過後覺得胃難受,再也不想吃這樣東西;手裏的零花錢總是不夠用,花錢大手大腳。這都是缺乏自律造成的。
學會自律、懂得自我管理,擁有一定秩序感的人,他的生活、他的成長過程一般都不會太差,就如俞敏洪説的一樣:“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自律性弱是個什麼樣子?
人生來就有着一定的劣根性,如懶惰、磨蹭拖拉、愛給自己找藉口、容易自滿等,如果不能學會剋制和自我管理,那麼很可能終身一事無成。經常有家長抱怨自家孩子總是坐不住,愛亂髮脾氣亂摔東西,做事情也沒有什麼耐心,遇到困難就退縮;或是表現得注意力分散、多動,上課也不認真聽講。雖然家長、老師給孩子定下了“規矩”,但是孩子自身並沒有將這些規矩認真看待,而是趨於自己的天性,隨着自己的喜好而行動,這就是自律能力弱的表現。自律性弱的孩子只注重眼前的得失與利益,從心理上屈從於自身的慾望,這不僅影響他身心的健康成長,長大後也更容易誤入歧途,或是碌碌無為,人生慘淡。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讓孩子學會自律,而父母在當中的角色十分重要。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拒絕豆腐心
心理學家認為,2-6歲是孩子的性格養成最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如果父母沒有原則,或者定了規矩輕易妥協,很容易誤導孩子。
試想一個天天沉迷麻將、吸煙、酗酒、回家就刷手機的父母,反覆對孩子説“你要多看點書”、“你怎麼只知道玩”……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説完全沒有説服力,所以也不要責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作為父母的你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榜樣力量。
身教重於言傳,再好的教育理念都離不開“身教”二字,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以身作則,但也要拒絕面對孩子哭鬧的“豆腐心”,有助於讓孩子懂得規則感。
讓孩子自己做主
在德國父母的眼中,孩子既不附屬於家長,也不依賴於家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
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如果是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要鼓勵孩子去做,不要打破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堅持才是勝利,讓自律變成習慣
雖然應該適當放手,但也不能完全放手,當培養出孩子主觀上想要自律的思維後,還應該注意的就是堅持。只有堅持,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只有真正的好習慣才能讓孩子真正的自律。不僅是孩子,家長也應該始終如一,堅持去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因為培養習慣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早期的毅力還比較薄弱,要是沒有督促,他就會任性而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只有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堅持下去,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比如孩子不喜歡刷牙,完全靠他自己可能就會是半途而廢,這需要家長的時刻督促,當然這種督促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
不能一味地強迫,也不能“重金懸賞”,要“曉之以理”,讓孩子明白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如同學習一樣,不是為了家長、老師或是其他人,僅僅是為了自己而已。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點,督促他做這些事,僅僅是因為愛他,希望他將來能有一個更好的人生,而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當自律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那麼一切都如同條件反射一般水到渠成。
在孩子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毫無艱難困阻的,而是充滿誘惑、慾望、挫折的,擁有秩序感和自律意識的孩子,在未來能夠更好地重塑自己,更好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