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方與袁世凱
端方與袁世凱,兩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府官員,對晚清歷史有着重要的影響。其實,端方與袁世凱這兩人,在生活中也有着不一樣的關係。
袁世凱像
宣統三年,也就是公元1911年。面對勢如破竹的革命形勢,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啓用端方,任命他為鐵路大臣。這次出山,也是端方人生中最後一次擔任要職。在南下赴任期間,端方路過河南的彰德。那時候袁世凱正“隱居”在家。雖然説是不在朝堂,但他卻時時關注着時事政治的發展,朝野上下呼籲袁世凱復出的聲音也越來越高。端方在這個時候去拜望袁世凱,主要是找袁世凱討論時局和對策。因為端方也知道,如今的清廷,已經一天不如一天,端方也要為自己的仕途做好準備。
這次意外的見面,雙方氣氛甚是愉悦。端方知道,袁世凱最終要出來主持局面,畢竟他手中還有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小站新軍。而袁世凱的再次出山,也需要端方等朝廷重臣的推舉。除了談論時局之外,端方與袁世凱還定下了一門姻親。端方有一個獨生女兒叫陶雍,而袁克定是袁世凱的愛子。他們倆通過慎重考慮,覺得讓自己的下一代作為政治聯合的籌碼,足見端方和袁世凱關係密切。
等到端方被新軍將領殺害以後,袁世凱甚是難過。當他當上大總統以後,就將端方的頭顱和身體連起來,對端方進行厚葬,還派人祭奠端方。
端方與袁世凱,雖然不是知心的朋友,但也是政治上互幫互助的合作者。
端方 保路運動
瑞芳,保路運動,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將這兩者聯繫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故事。
保路運動
瑞芳,是清政府裏面少數幾個開明的滿族官員。他支持戊戌變法,又推進預備立憲,在他看來只要這樣做,清政府就還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歷史對於似乎也給予了厚望。一切都在朝着看似民主的方向前進。但是,瑞芳終究是瑞芳,滿人終究是滿人,他這樣做,最終是為了維護滿人的利益。當保路運動爆發以後,瑞芳,保路運動,這兩個名詞深深地被刻在了歷史上。
當保路運動興起之後,瑞芳派兵進入四川進行鎮壓。當他還未到四川時,就聽説四川已經一片大亂了,因此他也不想趟這淌回水。就開始在四川外圍逗留。他不想白白浪費自己的精力。但是他不知道,他手下的軍隊中,已經有不少新軍的力量。他是滿人,他手下的人卻都是漢人。
因此,當瑞芳看到手下的軍隊中有不少人開始剪辮子時,他也越來越恐慌。剪辮子,在清朝某年來説,就是叛賊,就是要造反。此時的瑞芳,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雖然他是高高在上的官員,但是他已經無法阻止歷史發展的潮流了。在沉寂中,新軍的將領將瑞芳的腦袋砍下,成為了新軍的戰利品。
如果新軍不殺瑞芳,四川人民的怒火或許並沒有那麼快地被平息。瑞芳成為了新軍自保的武器,也成了清政府最後統治的犧牲品。瑞芳、保路運動,這兩個名詞,會永遠留在清朝最後的歷史中不會被抹去。
端方 埃及文物
瑞芳不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收藏家。在閒暇之餘,瑞芳總會收藏些古玩字畫。在這些古玩中,也有不少埃及文物,這着實讓人感到驚奇。那麼瑞芳、埃及文物這兩者有什麼聯繫嗎?
埃及文物
在清末,由於政治形勢的需要,清政府派出了五個大臣出國考察,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為預備立憲奠定政治基礎。在這五個人中,就有瑞芳。瑞芳在這次出國的過程中並沒有寫日記。後人之所以瞭解這段歷史的內幕,是因為在其中有兩個留洋大臣,通過日記記錄下了這些事。在日記中,有人寫到,瑞芳在回國的途中,特地去了埃及的首都開羅,因為他知道那邊有很多歷史文物。他在埃及帶來了許多埃及文物。
有些文物,成為了我國有些博物館的珍品。比如説藏在歷史博物館的19王朝之後彩繪木棺,還有藏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古王國時期的石碑,這都是歷史的記憶。
在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館內,也有一件埃及文物,是一塊瑞芳所題跋的古埃及石刻拓片。這個拓片,長62釐米,寬35釐米。這塊拓片有題詞:“及古碑,如吾華漢石中食堂(亦作石堂)之類。奉敏卿老兄大疋鑑藏。弟端方題。"這個題詞,足見瑞芳是十分喜愛這個埃及文物。不僅如此,瑞芳還在這個拓片上蓋了很多印,包括“瑞芳之印”、“匋齋所藏埃及五千年古刻”印等。
端方 夏壽田
端方,夏壽田。這兩個人在清末歷史描述中有着較大的篇幅。在保路運動時,夏壽田曾阻止瑞芳進入四川。但是卻沒成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夏壽田的字
清末風雲,革命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重。自慈禧死後,清政府內部的權力之爭越來越激烈。在這個環境中,曾經被打倒的端方,又重新獲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在為其平反以後,端方又被任命為鐵路大臣,帶領新軍去四川平復保路運動的怒火。端方接受命令後,就帶領夏壽田一起前行。夏壽田當時是端方的文案,極力勸阻端方前往四川。他認為四川的怒火太大了,端方過去恐怕會有危險。還寫了一首詞勸告端方,那首詞叫《驛庭花》,內容是這樣的:“上將星沉,乾門鼓絕,大旗落日猶明。聽寒潮萬疊,打一片空城。”但是夏壽田的一片忠告之心並沒有引起端方的重視,不聽勸告,依然向四川進發。
最終端方在四川被手下的新軍殺害,骸骨不全。夏壽田鑑於自己曾經是端方的手下,就將端芳剩餘的骸骨帶回了北京進行安葬。這一件事,讓夏壽田獲得許多榮譽。很多人都説夏壽田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雖然面對新軍的氣勢洶洶,但是依然將端方的遺骸帶走,這説明夏壽田依然遵循着中華民族的仁義道德。
端方、夏壽田雖然是晚清政府的忠實效忠者,但是他們的道義道德,依然被後人所稱頌。
端方之死
託忒克·端方,生於1861年,卒於1911年,字午橋,號陶齋,是清末大臣與金石學家。端方幼年即過繼於其伯父桂清,作為嗣子。28歲那年,端方才正式地受命做官,其工作勤勉努力,仕途比較順暢,以後又蒙光緒帝召見,獲得青睞。那麼,這樣一位看似前途光明之士為何而死?以下就是端方之死的原因。
瑞芳的字
宣統三年(即1911年)5月18日,端方受到委任,作為川漢粵漢鐵路的督辦大臣。然後,因他欲同湖廣總督瑞澄爭功,而強行收四川當地的民辦鐵路為國有,這種行為激起了川湘鄂保路運動。同年,抵達了漢口。
同年,9月7日,成都血案發生,各種恐怖活動頻頻,四川局勢在崩潰邊緣。三日後,清政府免除了四川總督趙爾豐的職位,而委派端方前往治理。端方率領湖北新軍第八鎮之中的第十六協第三十一標以及三十二標一部,途徑宜昌進入四川,到達資州。然而,情勢大亂,11月27日,新軍譁變,軍官劉怡鳳殺了端方與其弟端錦。清廷得到消息之後,贈端方了太子太保之位,諡號忠敏。
最終,民國元年(即1912年)1月10日晚7點整,端氏兄弟的頭顱被置於裝洋油的鐵盒之中,重慶民軍代表李某負責押解上船,運送至武昌。説來悽慘,之後,在鄂軍都督黎元洪的命令之下,端氏兄弟的頭顱被遊街示眾,當時武漢可謂是萬人空巷,均前往圍觀此頭。後端方長子端繼先尋回了頭顱,運回北京,給予安葬。端方之死已然落幕,都在歷史之中漂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