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刀真槍的戰場上,武術有用嗎?古代武將的武藝有多高?
冷兵器時代都是用兵器作戰,拳腳是沒有任何用處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説過這麼一句話:“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意思就是拳腳功夫就和現在的軍體拳、廣播體操差不多,主要作用是鍛鍊身體,總不能擼起袖子,靠拳頭掄死穿着鎧甲的敵人吧?
冷兵器作戰時代特別強調軍隊的陣型,對於古代的軍隊來説紀律比武藝重要的多,《荀子》裏有這麼一段記載:“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鋭士。”齊國的技擊軍打不過魏國武卒,魏國武卒又打不過秦國的軍隊,為什麼山東大漢打不過中原大漢,而中原大漢又打不過陝西大漢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秦軍紀律嚴明,悍不畏死。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士兵靠着敵人的首級可以獲得豐厚的獎賞,在他們眼裏,敵人的頭顱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中國古代十大兵書,戚繼光寫了兩本——《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這兩本兵書都注重實際操練,不同於《孫子兵法》注重理論為主。戚繼光這兩本兵書拿過來就能用,其中《紀效新書》這句話道出了古代大軍團作戰的核心:“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大兵團作戰所有人都必須整齊劃一,連步伐都必須要一致,即便是武林高手也不能一看到敵人就衝上去和別人拼命,否則就和越塔送一血沒什麼區別了。
真正作戰時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亂槍戳來,亂槍戳去,亂刀砍來,亂刀還他,就看誰戳得狠、砍得兇,要是有絲毫的閃躲後排的戰友可就遭殃了,像武俠小説裏那種衝出軍列踩着對方的盾牌的場景根本就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真要這麼做面臨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
嘉靖年間大批日本流浪武士來到閩浙沿海,騷擾中國沿海地區居民,這些流浪武士就是所謂的倭寇。史料記載這些倭寇個個武功高強,有記錄説官軍“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空手把弓箭接了下來,這功夫怎麼着也算是武林高手了。但是有句俗話説得好,“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戚繼光創立的戚家軍以十二人為一小隊,擺出“鴛鴦陣”經常以接近零傷亡的代價消滅數千倭寇,鴛鴦陣也成了倭寇的夢魘。
戚繼光手下的士兵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有些人甚至在參軍之前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連長槍都沒摸過,更談不上會多少武藝了,就靠着一個動作——戳,就戳死了數千倭寇,這都歸功於戚家軍那嚴酷到變態的紀律,古代打仗強調陣型是因為打仗不是個體的事,而是集體的事,上千個人動作統一的就和一個人似得,個人根本就沒有發揮的餘地。
如果把鴛鴦陣拆分出來,讓戚家軍士兵一個個和這些倭寇劍豪單打獨鬥,那麼戚家軍會死得非常難看。普通的戚家軍士兵根本就沒有什麼武藝,有蠻力有膽子就夠了,都是普通人,但是這些普通人卻是戚繼光戰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這些普通人按照正確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近代以來土耳其軍隊和歐洲軍隊的對比,土耳其軍隊縱橫睥睨,佔領了整個巴爾幹半島並且一直打到了維也納城下,差點攻下維也納,但是最終卻失敗了。失敗的原因要歸結於土耳其軍隊的紀律,那時候的土耳其軍隊每個人都是武林高手,每個土耳其士兵都是能熟練使用斧頭、戰刀、弓箭和火槍的全能特種兵,歐洲的士兵只會使用滑膛槍和刺刀,但是卻擊潰了土耳其軍隊。沒有有效的戰術,土耳其士兵個人武藝再高強也無法去衝擊軍陣。訓練一個土耳其全能士兵可能需要從小培養,耗費十幾年,上戰場一顆子彈就沒了,再訓練一個又需要多長時間呢?而歐洲士兵只需要訓練三個月就能上戰場。
既然戰場上不靠武術取勝,那麼古代武將,沒有一點武功行嗎?其實,古代對武將的要求,並非都需要十八般武藝,也不一定個個武藝超羣。一名合格的將領,大概具備有以下三點就夠了:
1.弓馬嫺熟:在西周時期,貴族教育體系當中,貴族子弟,必須會“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就是射箭技能。而“御”就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到了後來馬鐙和馬鞍發明以後,就是騎馬射箭的基本功。比如漢朝將軍李廣出擊匈奴時迷路,被匈奴圍困,最後孤立無援,被匈奴活捉。他半路裝死,趁匈奴兵不注意,奪了對方的馬,並用弓箭射殺了敵人,逃回了漢朝。
在唐代的武舉考試科目當中,武舉人必須擁有騎馬射箭的能力,並不是武俠小説當中,飛檐走壁,武藝超羣。所以,古代武將能騎馬能射箭就夠了,不需要你上戰場和別人單挑拼命。真正的大將在戰場上引弓射箭射死敵人的都是少數,明朝大將李如柏箭斃三名倭寇,就這件事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一筆,由此可見這級別的軍官幾乎很少在戰場上拉弓射箭的。
2.體力充沛:中國古代所有武將的畫像基本都挺着個將軍肚、膀大腰圓,岳飛、關羽哪一個不是大腹便便?還從來沒見到哪個武將有八塊腹肌的,一場大戰,從早打到晚,中間不能吃飯,就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更甚者被圍困幾天幾夜,渴飲刀頭血,困卧馬中鞍,要是沒一身脂肪根本頂不住,八塊腹肌早就餓死了。
估計很多人聽説過“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個故事。戰國後期的趙國屢次被秦國圍困,趙王想啓用老將廉頗,但是又怕他年齡太大,不能勝任。於是派使者去了解情況,廉頗為了報效國家,當着使者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雖然後來廉頗被詆譭,從這件事來看,廉頗飯量大,那麼就保證了戰場上充沛的體力。所以,戰場殺敵,體力充沛也很重要。
3.指揮能力:這是對大將最重要的要求,上戰場和敵人拼命只是匹夫之勇,《三國演義》裏幾萬大軍排好陣勢,各派一員大將出來比武鬥將,這些情節都是為了小説更好看才這麼寫的。在《史記李將軍列傳》當中,還有記載:李廣曾經任上谷太守,匈奴天天來交戰。而李廣也不示弱,帶兵衝鋒陷陣。典屬國公孫昆邪被這種陣勢嚇着了,對朝廷上書哭着説:“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他仗恃有本領,屢和敵人正面作戰,恐失去這員良將。”朝廷於是調他任上郡太守。可見,古代是不希望做將領的衝鋒陷陣,萬一死了,就少一個人才。
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後一個可以鬥將的名將是明初時期朱元璋麾下的常遇春,朱元璋不但沒有誇讚反而很反感常遇春這麼做,身為大將這麼跟敵人拼命可太掉價了。真正在史書上有記載在戰場上大將親自殺了敵方大將的只有這麼一件,那就是關羽斬顏良,陳壽的《三國志》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那個時候的關羽只是投降曹操,在曹操麾下只是一員偏將軍,沒什麼實際指揮權,打仗的時候跟在張遼身邊,所以才能這麼幹,如果是具有一定級別的大將是不可能在戰場上拿着刀砍人的。
匹夫之勇可殺幾人?劉邦手下的樊噲算得上萬中無一的猛士,史書記載也就砍了二十幾個人,軍隊需要大將做指揮官而不是做個莽夫,“將在謀而不在勇。”因此武林高手上了戰場發揮不了任何作用。武藝高超,還需有勇有謀才行。像韓信這樣的人,他估計沒有上陣殺過人,但是其指揮才能絕對是天下無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