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殺宰相最狠的皇帝是誰, 任命13位宰相近半死於非命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公元前103年,在丞相石慶老死在任期之內後,漢武帝打算提拔太僕公孫賀為新一任的百官之首。接到聖旨的公孫賀非但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喜形於色,反而痛哭流涕,哭着喊着讓武帝收回成命:

“老臣是來自邊地的粗人,靠了點馬上功夫做了官,我這點斤兩哪是當丞相的料呢?”

按理説,升官發財是每個人的夢想,這公孫賀的行為不免顯得十分反常,難道他真的不慕名利?或者僅僅故作推辭以顯示自己的清高人品,待皇帝三顧茅廬之後再答應?

都不是。公孫賀推辭的心是真誠的,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丞相,在其他時期或許是滿滿的權勢風光,但在武帝朝則是要命的勾當。

在公孫賀之前,漢武帝一共任命了10名丞相,前三名衞綰、竇嬰、許昌任期在竇太后在世時,並不由武帝做主,可以不予討論。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腦袋上的金箍兒這才消失,朝政大權從此完全由他掌控。


圖1 西漢孝文竇皇后 (竇太后)

從這時到公元前103年,他先後任命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七人為相。這七人中,前三位的情況略微好些,然而自第四名李蔡開始,命運陡轉直下,他與其後的莊青翟、趙周都死於非命。

是因為這三人登上高位後,便都開始貪污腐敗、把政治搞得一團糟嗎?非也非也。如莊青翟,他本來只想安安靜靜當個掛名丞相,並不想多事。當時得勢的是御史大夫張湯,莊青翟只能靠邊站。

然而,你不惹禍,禍卻自來。丞相府的三名長史看張湯十分不順眼,就找機會弄了下他。漢武帝信以為真要問罪,結果張湯也是硬氣,直接自殺了。事後,武帝認為是丞相府三長史陷害忠臣,將其誅殺。莊青翟也被牽連在內,只得自殺。

李蔡、趙周的情況類似,一個是犯了小罪卻被逼自殺,另一個趙周更可憐,純粹是當了替罪羊而被殺。最後一個石慶雖然是正常死亡,但任期內也動輒被皇帝批判一通,換個心理素質低的估計也早就嚇死了。


圖2 劉徹(公元前156年 -公元前87年),即漢武帝

這也就無怪乎,公孫賀一聽到要讓自己當丞相,就趕緊磕頭求放過了。但漢武帝雖然感動地當場淚目,對他的請求卻當沒聽見,直接一走了之。公孫賀傻了眼,只得趕鴨子上架。而事情的結局不出當初所料,公孫賀的下場十分悽慘,不僅自己被殺,還連累全家被滅族。

公孫賀死後,漢武帝又相繼任命了劉屈氂、田千秋為相,其中劉屈氂也被滅族。終其一朝,在武帝親征後任命的10名丞相中,非正常死亡的佔了一半,其中兩個甚至是全族被殺,這種比例簡直高的嚇人。可以説,丞相已經成為武帝朝最危險的職業了。


圖3 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即漢惠帝

然而,事情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在漢武帝之前,丞相還是一個香餑餑,權力大大地有。

比如漢惠帝時期,曹參為相,他採用黃老無為之術來治國,整天不是喝酒就是在準備喝酒的過程中。漢惠帝急了,這樣下去可腫麼辦呢?怕不是欺負我小沒見過世面?

但他又不能直接責備這樣一個打天下的老臣,於是讓曹參的兒子下了班,私下問問自家老爹怎麼回事。結果,被曹參一頓暴打。輪到上朝時,曹參又直接懟了惠帝一通,其內容便是蕭規曹隨典故的由來。

呂后主政時,王陵為相。呂后要大封自家人為王,王陵以劉邦“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盟叫板。呂后惱了,名義上升他為太傅,實際上是奪了相權。結果王陵也怒了,乾脆對外宣稱“我有病”,法律規定的打卡上朝也説不去就不去。

文帝時,申屠嘉為相,文帝的寵臣鄧通在朝堂上有所不敬,申屠嘉當場就把文帝教訓一番。從朝堂回到丞相府後,他立刻給鄧通發了份公告,説趕緊滾來丞相府,否則立馬殺你。

鄧通只得前來,一面免冠赤腳,一面磕頭求饒。但申屠嘉還是沒消火,執意殺掉他。時刻關注局勢的文帝趕緊派人説清,這才保得自己寵臣一命。


圖4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顯然,武帝前後,丞相的待遇一個在天,一個在地。那麼,為何差別這麼大?

西漢開國時,劉邦走的是與功臣共天下的路子,與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除了享有經濟果實外,也參與國家政治權力的分配。從劉邦到漢景帝時,一共有12位丞相,這些人要麼是開國功臣,要麼就是開國功臣的後代,其餘的高級官僚也多出自這一軍功階層。

這一時期,由於西漢帝國剛剛建立,皇權還不穩固,面對盤根錯節的軍功階層,自然要禮遇有加。而且,此時的帝國,外有匈奴問題,內有諸侯王隱隱割據,皇帝與軍功階層的利益相一致,故而彼此能夠較好的共處。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皇權逐漸穩固,特別是伴隨着七國之亂以及削藩的成功,皇權空前強大起來。這時,皇權和軍功階層的衝突開始凸顯出來,成為帝國政治的主要矛盾。

而軍功階層的政治權力,主要表現在對以丞相為首的朝廷高級官僚的壟斷上。因此,為了擴大皇權,高高在上的相權就必須要被打掉。這一工作在景帝后期已經開始,如開國大將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儘管平定了七國之亂,對西漢功勞巨大,但卻被誣告謀反,最後絕食而死。


圖5 周亞夫(前199年-前143年)

漢武帝接續着老爸未竟的事業,為了集權,他對丞相制度進行了更加深入而多方位的打壓。

一方面打破丞相必須從列候中選任的慣例,有意提拔一些出身卑微的人為相,比如公孫弘。此人原本只是個平頭百姓,背後沒啥政治勢力。

這種布衣卿相的故事的確很勵志,但漢武帝並不是想宣傳“漢朝夢”,而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宰相。因為丞相出身低微,沒有政治勢力做依託,故而皇帝可以隨意處置丞相,而不擔心引發太大政治動盪。

史書上講,接見公孫弘時,漢武帝許多時候甚至連冠也不戴,這顯然是與大便時接見衞青一樣,都是有意羞辱對方,透露的意味不言自明。

漢武帝的另一做法就是對丞相施以嚴刑峻法,動輒罷免甚至誅殺丞相。正如上面提到過的,在漢武帝之前,四帝一後加起來宰相一共也才12位,而武帝一朝就走馬觀花一般換了13位。而這13位之中,非正常死亡的佔了五個,而被殺的原因要麼是些小罪,要麼就純粹是替罪羊。


圖6 西漢版圖

在此之外,漢武帝又拋開朝廷原有的官僚制度,另組建了一套參政議政班子,後來的人稱之為內朝,而帝國正式的官僚體系則被稱為外朝。內朝由武帝直接掌控,成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之地,而以宰相為首的外朝,往往淪為具體執行的機構。

通過這些措施,漢武帝成功地達成既定目標,讓皇權前所未有地強大起來。自此以後,再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對他產生有效制約了。於是,如同秦始皇一樣,他可勁地糟蹋着繼承來的家業,幾乎把帝國帶入了毀滅的邊緣,就像司馬光評價的那樣: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

文:江河散人

參河散人:《漢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