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商隱一首小詩,只有20個字,卻記錄下一段“討要狀元”的歷史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啦!我將為您揭開中國古代歷史秘聞、世界歷史真相,甚至是上古時期的歷史檔案揭秘,為您揭開最神秘的歷史秘聞,還原歷史真相。

李商隱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雖然,他最出名的是他的無題詩,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都是無題詩中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但也不乏很多短小精悍的“小詩”,比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跟有一些不怎麼出名的詩,卻有着寫實的背景。

李商隱一生落魄不得志,雖然滿腹才華,卻毫無用武之地,究其原因,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因為被動攪入“牛李黨爭”。其實,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封建社會用人制度的問題。

以李商隱之才華,24歲就高中進士,可謂博古通今,卻畢生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這可不是“懷才不遇”可以解釋得通的。

李商隱的詩,因為筆法隱晦,內涵曲折幽深,歷來爭議較大,比較難懂。但有一首小詩,相對就顯得比較簡單,其內涵也被大家所公認。儘管在李商隱的詩作中,這首詩算不上什麼上乘之作,但卻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對揭露唐代科舉、宦官干涉朝政,有較深的諷喻。這就是《百果嘲櫻桃》:

珠實雖先熟,瓊莩縱早開。流鶯猶故在,爭得諱含來。

這首詩,表面看上去是在詠物,描寫的就是百果嘲笑櫻桃,雖然早華早實,但是命運不好,愛吃櫻桃的“流鶯”,曾經就把它含在嘴裏。以此來比喻櫻桃曾有“委身於賊”之失。

其實,正是這首詩,記錄了一宗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唐代科舉的瞠目結舌之舉——參加科舉的考生找主考官討要狀元,還真的當了狀元。他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的戊午科狀元裴思謙。

公元828年,也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戊午科進士考試,共計錄得進士四十人,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高鍇,出的試題是《太學創置石經詩》。

當時的大唐帝國,正是宦官仇士良當道的時候。但凡朝中大臣的生殺予奪,盡在在他的手中。

而裴思謙,最開始只是一個秀才,雖然才華不怎麼樣,諂媚功夫卻了得,機緣湊巧之下,巴結上了仇士良。其實,裴思謙搭上了仇士良的線,本可以坐享富貴。可裴思謙心血來潮,想弄個進士的頭銜,以在人前炫耀。

於是,裴思謙便找仇士良要了個拜帖,持貼覲見主考官高鍇。高鍇正在監考,忽然有人拿着仇士良的書信過來,要高鍇一定錄取一個叫裴思謙的人。

想不到高鍇為官還算清正,平素做人剛直,大庭廣眾之下,豈能如此目無王法?並不買仇士良的賬,狠狠譴責了來人,並將裴思謙哄了出來,以“今年名額以定,來年再商量”忽悠過去。裴思謙不但不生氣,嘴裏還放狠話:“來年?來年非狀元不可,再給個進士我還不要呢!”

這不,因為高鍇上一年的監考聲望不錯,第二年考試還是他當主考官。裴思謙又來了,這一回,直接拿出了仇士良的親筆信,指定讓高鍇取裴思謙為狀元。

或許高鍇經歷了一年的磨練,或許也是上回駁了仇士良的面子,受到了旁人的指點,這一回,高鍇有點退縮,便説“狀元已定,給個進士如何”?

裴思謙決不答應,軟磨硬泡之下,高鍇見裴思謙相貌還算堂堂,氣勢也算軒昂。只得答應,放榜之日,裴思謙果然名列第一,成了戊午科的狀元。

雖然裴思謙的進士和狀元都是“訛”來的,但並不影響他升官發財,一路青雲直上,歷任節度判官、左散騎常侍兼大理卿,最後以涼王傅分司授衞尉卿致仕。

而考生自己討要功名,而且還指定非狀元不要,也算是科舉史上的一大奇聞,似乎也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舉。

相較於裴思謙的“巧取豪奪”,李商隱儘管滿腹才華,最高也不過做過“校書郎、弘農尉”之類的小吏。

而他的這首《百果嘲櫻桃》,以櫻桃比喻裴思謙,以“流鶯”喻仇士良,以“含來”暗示裴思謙中狀元,完全不是憑自己的本事,而是靠着仇士良的關節。

儘管裴思謙一路高升,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曾經被“含”的污點。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