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曾經踐位稱王

文章到這裏就告一段落了,有什麼想法請記得及時聯繫小編
説起娛樂圈可謂美女如雲,女明星數不勝數,基本個個都是漂亮的美人坯子
西周周武王去世之後,由其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朝政,便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攝政。關於周公“攝政"一事,歷史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周公只是輔政,並未踐位稱王; 一種現點則認為周公一度踐位,實行王權。
周公曾經踐位稱王
《左傳》中的周公是“股肱周室,夾輔成王”之人,”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記 · 周本紀》中也寫到,成正年少繼位周公為了天下與周室才攝政當國。從這些史書上來看,周公是一個大公無私的輔政大臣,他一心輔助侄子,並無篡奪天下的野心。孟子更是稱讚周公“不有天下”,意思是周公完全沒有想過要將天下佔為已有。
周公曾經踐位稱王
然而,在《荀子 · 偶效》和《淮南子 · 汜論訓》中對周公當政的史實,卻有另一番解讀。兩文中均提到,周公“履天子之籍”也就是説周公有“君臨天下”。《禮記 · 明堂位》稱周公“踐天子之位”,《尚書 · 大傳》則言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另外,根據近代人的考證,基本可認定《尚書大誥》中的“王”稱周文王為“寧王”或“寧考”,“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只能是周公,而不可能是文王之孫周成王。《尚書 · 康誥》還有一段文字,文中提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在這裏,“封”指的是周公的弟弟康叔,所以這個“王”應該是周公。若是這些史料記載非虛,那麼周公顯然有身居王位的經歷。
周公曾經踐位稱王
那麼,周公“稱王”有什麼歷史原因呢?據《商書 · 金滕》所言。周公曾向朝中重臣召公和太公解釋道:“如果我不掌握政權,那將來我就無法跟先王交代了。”當時周朝正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武王剛去世,成王年幼,國內局勢不夠穩定,東方諸小國還有叛亂髮生。面對這樣的局勢,周公擔心諸侯欺成王年幼發生叛亂,武王的事業無法繼續推行下去,便選擇了即位。《逸周書 · 度邑解》記載,武王十分欣賞自己的弟弟周公,認為他才幹超羣,而自己的兒子年幼恐怕無法穩定當時的政局,因此在彌留之際曾説了“乃今我兄弟相為後”的話,既要將王位傳給周公,但是周公卻誠惶誠恐地拒絕了。可見,周公並非想篡位,只是為了穩定天下局勢而已。
然而,《荀子 · 儒效》卻稱周公專橫篡位,職責他“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意思是説周公廢除成王,而自己繼承了武王的天下。《史記 · 燕召公世家》中記載了“召公疑之”,《魯周公世家》中則記載了周公是如何與召公和太公解釋的。因此後人便發出疑問:召公、太公是周朝中的兩大賢人,以他們的智慧不難看出周公的用心,如果周公真的沒有半點篡位之嫌,他們兩人怎會生疑呢?又有《史記 · 管蔡世家》中寫“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於是發兵征討,從而引發大亂。而根據《逸周書》中的《文政》、《大匡》等篇的文字記載,管叔、蔡叔“開宗循王”、“受賜於王” ,所以兩人並無叛周之意,反而一度是武王的得力干將。
從諸多文獻看來,周公的確稱王了,可他為什麼又在成王成年後還政呢?在有些學者看來,召公與太公的懷疑、管叔和蔡叔的武裝反杭、關中地區的騷亂相繼出現,加之“西土人亦不靜”,使得周公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位置。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周公終於做出如下決定先平定管叔和蔡叔,再還政成王,最後拉攏召公並與之共享朝中實權。
迄今,周公去世已有三千多年了,關於他的點點滴滴,人們只能從歷史書籍中獲得,然而史料無法還原一個真實的周公。他到底是個大公無私的輔政大臣,還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篡位者,答案仍有待尋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3 字。

轉載請註明: 周公曾經踐位稱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