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軾為何能夠年少成名,看看老爹蘇洵的教子之道,值得學習一番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經典

蘇軾為何能夠年少成名,看看老爹蘇洵的教子之道,值得學習一番

古往今來,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無不試圖尋求各種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古代人常常説“虎父無犬子”,其實這個道理不僅僅可以用在勇猛無敵的武將身上,用在文采斐然的死人士人身上也是非常恰當的。首當其衝的就要數大宋的文學家“三蘇”。

所謂“三蘇”即蘇軾、蘇洵、蘇轍,這三個人之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而蘇洵之才也是天下皆知。但是,蘇洵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文采好,而且對各類經史子集讀的非常深入、理解非常透徹,還在於他養出了兩個讓人非常豔羨的兒子。

當然,蘇洵養出來的好孩子還不止蘇軾和蘇轍,還有一個故事多多的蘇小妹。照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那麼多蘇小妹對對子的小故事來看,蘇小妹之才有時候連大文學家蘇軾都得佩服。由此可見,蘇家滿門好像都沒什麼庸才,而蘇洵的教育得當也可從此側面窺知一二。

要説蘇洵的教育,首先要了解一下蘇洵這個人。現在的很多父母不知道該怎麼來教育孩子,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很多都沒有接受過理想的教育。但是,蘇洵不一樣,他是個靠自學、靠自己的不斷求索,最終自成一派的大師。

其實,蘇洵受到的最好的教育應該是來自他自己的用心與刻苦吧,但是無法否認,蘇洵的父親也是對兒子管得很寬鬆,他非常相信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應該算是一個非常民主的父親,他從來不逼迫兒子按照自己理想中的那樣學習、生活。

蘇洵是個非常傳奇的人,他在二十七歲才開始正兒八經地讀書,要知道,在古代,小孩子是越早讀書越好的。那個時候,科舉真的很難考,有些人考了一輩子也沒能夠實現自己的仕宦之夢,沒能夠走進朝堂一展報復。

蘇洵雖然成名較晚,但並不是因為他愚鈍學東西慢,而是他這個人非常有發散思維,他並沒有為了考上而讀書,他真正在意的是他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在後來,對待子女的教育上,蘇洵也是一貫採用這種方式。

現在的很多家長,一味要求自己的孩子做這做那,自認為是對自己的孩子好,其實是忽略了孩子的本性和需求,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成長學習。如果蘇洵看到這樣的家長的話,一定會搖頭嘆息。

蘇洵的教學水平真的值得很多家長學習一番,他不但因材施教,而且寓教於樂。

蘇洵的教育水平高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在小編看來,不是蘇軾、蘇轍都考上了進士,也不是他們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是這兩兄弟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非常注意學以致用,並非那等侃侃而談、不知所云之人。他們和蘇洵一樣,都是言之有物,不發無因之聲的人。

蘇洵對孩子知識的積累是非常重視的,他自己讀過很多書,也走過很多彎路,但是自學也讓他摸索出了一條獨到的學習之路。他知道什麼書該讀,什麼書精讀。他常常陪着孩子們一起讀書,還要求孩子們看書,然後把他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寫出來,然後大家一起討論。

再者,蘇軾的性格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在怎樣的逆境中,他都能夠苦中取樂。他多次遭貶,身邊的人也一個個離去,世事無常,歲月變遷,唯一不變的就是他那樂觀積極的精神。仕途上不順利,他可以變成美食家,再苦再難的環境,也能讓他找出一片美景來。這種韌性想來也是得了蘇洵的真傳。

要知道,作為一個自學成才的大文學家,當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沒有人能夠給他提供指引的,年老後的他更是憑藉着學習的熱情和報國的心願一直堅持,這種韌勁還真不是大多數人都有。

蘇洵的教育又是相對放鬆的,他總是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非常輕鬆的氛圍中領悟道理,就算是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也能讓孩子學到道理,就比如關於那方蘇軾小時候喜歡的硯石“文字之詳”的事情。蘇軾小的時候也和很多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樣,有童心,要玩兒。

有一次蘇軾就得了一塊青石頭,蘇軾很是喜歡這塊石頭,蘇洵知道後,告訴小蘇軾這塊石頭確實不錯,能夠作為非常好的硯石,因為它有硯石之“涵”,默默奉獻,雖然外形不足,但卻是天生的硯石。

他這番話,也是在讓孩子要學以濟世,縱然仕途不順,也要著書立言。要是我們的孩子玩石頭,估計家長們的説這孩子無端端把手弄髒,斷然講不出這番道理來。

蘇軾他們小的時候還經常玩對對子,這種高雅的情趣和卓然的氣質也是在玩耍中培養起來的。

蘇洵教育不光要孩子學習好,還希望孩子能夠養成高雅的情趣,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才不會是書呆子。

蘇軾非常喜歡遊歷,也一直保持着一顆非常活躍的心。世界很大,他很喜歡到處去看。他和弟弟蘇轍有一次一起去遊玩的時候,還有山間之人把蘇軾當做了神仙,只因為蘇軾氣質灑然,行為舉止甚是飄逸。

蘇軾為何能夠年少成名,因為蘇洵的教育方法真的非常獨到,如果他有心的話,都可以在教育領域著書立言了。現在的很多家長,如果有蘇洵這種耐心陪孩子讀書,掌握這種方法讓孩子不死讀書、讀死書,何愁孩子成績不好,孩子也不可能成為書呆子,更不會有自殺的高學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