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羆(pí),字熊羆,是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名將。“羆”這個字本身就是棕熊的意思,王羆的爸爸估計怕別人不理解自己給兒子取名的意思,給兒子取的字叫“熊羆”,意思是説:“我再強調一遍,我兒子就叫熊!”王爸爸是真的耿直,而他這種耿直的性格也遺傳給了兒子王羆。
南北朝本是亂世,尤其是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的這一段時期,是亂上加亂。亂世英雄,或者説權臣、名將大多以機敏深沉揚名立萬,建立功業。王羆偏不,他生性純良,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簡樸勤奮,嫉惡如仇。早年間因為軍功有機會任職“肥缺”的時候,他拒絕了,原因是這個職位要和達官顯貴們打交道,他自認為應付不來,乾脆就不幹。
北魏孝昌年間,王羆擔任荊州刺史,抵抗南梁的進攻。其中最兇險的一次,荊州城被梁軍圍困,北魏朝廷因為正在發生內亂,無暇支援荊州,王羆只能靠自己堅守。後來城中的糧食都吃完了,王羆的伙食標準就降至和普通士卒一樣,每頓飯一小碗稀粥,和將士們同甘共苦。
每次出戰的時候,王羆都是身先士卒,並且從來不穿鎧甲,他聲如洪鐘,朗聲吼道:“荊州是孝文帝設置的,如果老天爺不保佑我大魏,那就讓箭射穿我的腦袋吧;如若不然,那就讓我王羆打敗敵人。”就這樣,王羆死守荊州三年,經歷無數次惡戰,竟然一次也沒有受傷。不得不説,王羆不僅勇猛,運氣也不錯。
後來北魏權臣高歡趕跑了孝武帝元修,元修投奔了關中的宇文泰。高歡另立新君,元修也被宇文泰給咔嚓了,也立了一個皇帝,北魏滅亡,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在孝武帝元修和高歡鬧崩之初,宇文泰號稱要入京勤王,正直的王羆果斷投入宇文泰陣營。王羆深受宇文泰賞識,從此成為西魏名將,擔任華州刺史。
東魏西魏常年征戰,當時高歡當權的東魏實力遠勝於宇文泰當權的西魏,而華州則是西魏的門户之一,經常被東魏攻擊。有一次,華州城常年受戰火洗禮,已經多有崩壞,王羆命人修補城牆。東魏軍隊夜襲華州城,修牆的梯子成為東魏士兵的捷徑,等到天亮的時候,東魏大軍已經大部分進入華州城。這個時候王羆還沒起牀,聽到外面喊殺之聲,立即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他光着膀子,赤着腳丫子,披散着頭髮,手裏拿了一根白棒就殺出來了,嘴裏大叫:“老羆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意思是,有我老熊在路上擋着,你們這些狐狸貉子一樣的傢伙還想過去?
東魏士兵一看這架勢,拔腿就跑。王羆拿着棒子就追,一直追到華州東門附近,這個時候王羆的手下將士也逐漸聚集了起來,跟着王羆把東魏兵打的落花流水,紛紛逃回東魏。宇文泰聽説這件事之後,甚為讚歎王羆的膽氣和神武。後來的“沙苑之戰”中,高歡親自帶兵來攻打華州,兵強馬壯,就對王羆説,你還是早點投降吧,王羆就大叫:“華州現在就是我老熊的家,我死活都在這裏,你們要是想死,就來打吧。”高歡一向知道王羆的勇猛,不敢貿然攻城。
在東魏、西魏“河橋之戰”中,西魏兵敗,皇帝和宇文泰生死不明,而長安城中,此前投降西魏的東魏將領趙青雀又舉兵造反佔據長安城。這時到處人心惶惶,王羆此時鎮守河東,手下很多將士產生了逃跑的想法。王羆大開城門,召集城中士兵,跟他們説:“現在我國在前線戰敗,皇帝不知吉凶,你們心裏驚恐,產生其他的想法,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我王羆被委派在這裏,唯有一死以報國恩。你們如果有投敵這種想法,可以過來把我殺了;如果擔心城破之後遭難,也可以現在就出城離開。但如果你們忠於皇上,就和我一起死守城池。”將士們看到王羆如此開誠佈公,都安定了下來,一個也沒有離開。
公元541年王羆卒於河東任上,諡曰忠。王羆死的時候,他老家的舊宅子還是他年輕時的樣子,這是因為王羆清廉儉樸,雖未高官,家裏竟然還是一貧如洗,當時的人無不讚嘆他的清廉。
而史書還記載了幾件事,生動地刻畫了王羆的簡樸和率直。有一次王羆設宴接待朝廷的使者,使者吃飯的時候就把薄餅的邊撕掉丟了,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吃饅頭剝皮。王羆看到之後很不高興,就説:“糧食從耕地到收穫,已經非常不容易,再去皮磨面、生火烹煮,更是耗費不少功夫。你現在還挑肥揀瘦,顯然你這是不餓。”説完就讓手下撤去宴席,朝廷使者從來沒遇到這種情況,以前到了地方都是各種被巴結,哪裏遇到過王羆這種主兒。他一開始相當驚愕,張大嘴巴半天説不出話,後來不禁感覺很是慚愧。
又有一次,王羆和客人一起吃瓜,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瓜,反正需要去皮。客人削瓜皮的時候削得比較厚,王羆看到又不高興了。等客人把瓜皮丟到地上,王羆就伸手把瓜皮撿起來啃一遍,客人見到之後露出一臉慚愧。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王羆打仗雖然是一個不怕死的猛將,生活上卻是簡樸率真的人。雖然有時候絲毫不給人留面子,但是如此耿直清廉的一個人,想想還是蠻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