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條農牧業的分界線,也就是自然科學裏的150毫米等降水線,説來有意思,長城正好跟這條線平行並列,成為了人造的農牧分界線。
中國幾千年的對外戰爭史,説到根就是種地的和放羊的沒完沒了的爭鬥史,放羊的時而南下,種地的時而北伐,南下的基本戰無不勝,北伐的基本屢戰屢敗,種地的打不過放羊的怎麼辦?那就貼着農牧分界線修了一條長長的防禦工事,這就是長城,我不過去,您也別過來。
長城修在山上,除了有關卡和烽火台之外,還有把兩座烽火台連在一起的城牆,這牆是幹嘛使得?
有人説這不廢話嘛,當然是擋住少數民族騎兵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看到發生在長城的大規模戰役都是集中在地勢相對平坦的關口,比如喜峯口會戰,居庸關大戰,山海關大戰,紫荊關大戰。從古至今,從遊牧民族的騎兵到日本鬼子的戰車,沒有翻山扒城牆的,都是集中兵力找一個口子往裏衝。
長城最主要目的還是經濟封鎖,北方蒙古草原產馬,這奠定了北方軍事實力的基礎,雖然軍事實力強大,遊牧經濟卻相當脆弱,一場風雪災,白毛風一刮過來,草場被大雪覆蓋,牲畜大批死亡,人也跟着死,有可能一個草原政權就此崩潰了,甚至舉族滅亡。而且草原製造業落後,像冶鐵,製陶,制瓷,紡紗織布這些行業通通都沒有,得依靠南方農耕地區提供。一口鐵鍋在草原上可以賣到黃金百兩,不打仗的時候,南北雙方在邊境榷場做買賣,不用貨幣交易,以物易物,中原商人把一口鐵鍋放在地上,蒙古牧民往裏放獸皮,放滿了之後,鐵鍋歸你,獸皮歸我。雙方都覺得對方是傻比,自己佔了便宜,中原商人:“我一口破鍋換了十幾件貂皮,還有這麼傻的人。”蒙古人:“我十幾件破皮子換了一口價值百金的鍋,這事真好。”
等到什麼時候兩邊一翻臉,要打仗了,中原王朝的步兵一般是打不過北方騎兵的,軍事對抗不行那就經濟制裁,殺手鐧就是關閉榷場,禁止貿易,讓你沒鍋燉肉,沒藥看病,沒布做衣服,沒鐵鑄兵器。這樣一來對遊牧民族的殺傷力是致命的,基本生活都沒法維持,所以仗打到最後首先認慫的大都是北方遊牧民族。
官方下了封鎖令,民間的走私不一定能禁止,有句話叫“賠錢的買賣沒人做,沙頭的買賣有人做。”只要有利潤,商人就會不擇手段,花錢僱人翻山運貨,往草原走私日用品……應對這種情況,長城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一道長長的牆體豎立在邊境線上,烽火台之間無縫連接,上邊有官兵把守,讓你妄圖越境的馬隊,駝隊無機可乘,從而讓經濟制裁的意圖能夠徹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