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最後的戰神,打得清軍落荒而逃,順治害怕到想和他平分天下?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明朝末年,天災屢屢發生,社會矛盾日益尖鋭,關外的女真族也蠢蠢欲動,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遠在西北地區,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分別是“王二起義”、“李自成起義”、“張獻忠起義”,

王二起義最早開始,但只持續了兩年便被鎮壓,而李自成則建立了大順王朝,推翻了崇禎帝。張獻忠最後輾轉西南,建立了大西政權。


在張獻忠的麾下,曾經有一位超級戰將,此人英勇無敵,最後聯合明朝抗擊清朝,打得清軍抱頭鼠竄,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順治帝曾一度想割讓7個省給他,打算和他議和,此人就是李定國。李定國曾被人譽為“戰神”,民國時期偉大的革命家蔡鍔先生曾以李定國為榜樣,下面,我們就來説説李定國的故事。

一、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少年英雄創奇蹟。

崇禎三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軍在陝西起義,當時陝北各地百姓都在忍飢挨餓,張獻忠振臂一呼,羣起響應。這一年,有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為了吃飽飯,也來參加了張獻忠的義軍,此人就是李定國。


若是現在,10歲的孩子可能還在父母跟前撒嬌呢,但沒辦法,李定國出生於陝西延安的一個貧農家庭,父母因饑荒而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定國七八歲融入了社會。他參軍之初,很多人都欺負他。有一次,張獻忠視察軍隊,偶然發現了年幼的李定國,他見李定國相貌不凡,雙目如炬,認定這孩子不可小覷,便收李定國為養子。

張獻忠作為一個時代的梟雄,他的眼光的確老辣。張獻忠一生收了4個養子,李定國是老二,孫可望是老大,劉文秀是老三,艾能奇是老四。

李定國10歲上戰場,經過張獻忠的歷練和培養,待到17歲時,李定國骨架慢慢長開,已經長成一個大小夥子。李定國21歲時(崇禎十四年),曾創造了一場戰場奇蹟。明朝大學士楊嗣昌押送十多萬軍資送往襄陽,以協助明朝軍隊鎮壓起義軍。當時張獻忠缺糧少食,李定國便瞞着張獻忠,率領20多人假扮成明朝官軍,以迅雷之勢佔領了襄陽城。


要知道,當時襄陽城乃鎮壓起義軍的軍事重鎮,農民起義軍幾次攻打都無果而返,李定國竟然以20輕騎取得“襄陽大捷”,縱觀軍事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此,李定國名聲大振,人送外號“小尉遲”。

二、張獻忠臨終留遺言,四將軍並列鬧內訌

明朝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李定國被封為安西將軍。在張獻忠的眾多部將中,李定國年僅24歲,他智勇雙全,參與戰事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們愛戴。

同年,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引領下入關,李自成兵敗。清軍開始一路南下,張獻忠在和清軍作戰時戰死。張獻忠臨終前殺死自己的妻妾,然後對四位義子説:

“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出自《客滇述》)

張獻忠的遺言意思是説:明朝有近300年的正統,天意必不讓它滅亡,我雖然反抗明朝,但我死後,你們要立即歸順南明,幫他們一起對抗清軍。

其實,張獻忠的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張獻忠這麼安排,也是為大西軍的未來尋找一條出路。大西軍只有聯合南明,才能對抗清朝。要不然,只能被清軍各個擊破。

張獻忠死後,他是四位義子並列為四將軍,因為孫可望排行老大,因此大家以孫可望為首,凡是議事,四人並列。

張獻忠去世後,四將軍打了幾場勝仗。但隨着李定國的人氣越來越旺,孫可望漸漸起了猜忌之心。李定國幾次被孫可望羞辱,但他為了大西軍的團結,忍辱負重,一直不願和孫可望分道揚鑣。

三、李定國力挽狂瀾,順治帝心有餘悸

清朝順治三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是為永曆帝,這是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按照張獻忠的遺囑,李定國建議立即派人聯絡朱由榔,表示聯合抗清之意。但孫可望想自立為帝,並不打算蹚南明這趟渾水。但迫於其他三人的壓力,孫可望改變了想法,想效仿董卓“挾天子而令諸侯”,於是聯絡永曆帝,表示願意合作。


就這樣,大西軍從此從義軍變為明軍,成為永曆帝名義上的下屬。為何説是名義上的呢?因為大西軍實際上還是由孫可望説了算。

清朝順治六年,清軍連續進攻湖南、廣西等地,永曆帝兵敗逃往南寧,然後一敗再敗,只能投奔大西軍。得知永曆帝前來,李定國喜不自勝,他終於可以繼承義父的遺志,聯明抗清,建立抗清戰線。

順治九年,已經親政的順治帝派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吳三桂率兩路大軍分別從廣西桂林和四川樂山出征,夾擊大西軍。

對李定國來説,這是一場他期待已久的戰爭,李定國早已做足了準備。他早早訓練兵馬,準備糧草,就等待着這一天。當年三月,李定國指揮八萬兵馬揮師東進,出發前,李定國定下五條軍規:不殺人,不放火,不搶劫、不姦淫,不宰耕牛。軍紀嚴明,戰鬥力奇強,兩個月內,李定國連續攻克四座城池,湖南諸地的清軍哀鴻遍野。順治帝頻頻接到南方失利的戰報,急忙派定南王孔有德抵抗李定國。


孔有德是誰,清朝六大異姓王之一,此人乃明朝猛將毛文龍的部下,後來投奔清朝,深得皇太極重用。在清朝攻打朝鮮、清軍入關、攻打南京等戰役中,孔有德都立下赫赫戰功。最重要的是,孔有德自從投奔清朝之後,就沒有吃過敗仗。但是,在桂林之戰中,李定國用50頭大象組成的象陣讓孔有德徹徹底底地失敗一回。孔有德在嚴州之戰中丟盔棄甲,隻身一人逃到桂林。

孔有德逃到他的老窩桂林,重整兵馬,打算再戰李定國。李定國迅速帶兵包圍了桂林,在桂林城,交戰雙方都有七八萬兵馬,李定國沉着指揮,用雲梯攻城。西北軍英勇攀上城樓,孔有德見城池已破,走投無路,只得殺死妻妾,自焚而死。

孔有德之死,讓順治帝非常震驚,急忙派謹親王尼堪率領15萬精兵馳援。尼堪是誰?此人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子,是順治帝的堂兄。尼堪身經百戰,殺敵無數,7年前,他率兵攻打南京,逼得南明弘光帝一退再退。並且在安徽蕪湖抓獲了弘光帝。正是因為尼堪英勇無敵,順治才派尼堪來對付李定國。


尼堪還未到達,李定國已經收復了廣西全境,衡州之戰,尼堪和李定國兩軍對陣時,李定國不慌不忙,他設下三層埋伏,引尼堪入甕。尼堪走到一半知道中計,大叫不好,但為時已晚,李定國的三層埋伏雖然還未完全形成,但已經佔據優勢,李定國身先士卒,衝散清軍,然後來到尼堪身邊,手起刀落,尼堪的人頭落地。

作為清軍中最勇猛的戰將之一、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尼堪在李定國面前一個回合就人頭落地。

尼堪之死,讓順治帝乃至整個清廷都驚懼不已。一個李定國,先逼死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又殺死清朝謹親王尼堪,讓清朝20多萬兵馬消失殆盡,李定國這個名字成了大清朝的禁忌。甚至,在湖廣各地,清朝軍隊見到李定國的戰旗便不戰而潰。清朝辛苦經營七八年的南方,轉眼間就要毀於一旦。

一時間,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廣東、江西7個省都插上了南明的旗幟,南明政權在這一時期讓人看到了希望。就連南明永曆帝也長嘆:南明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岳飛”。

據《晉王李定國列傳》記載,李定國持續重創清軍,順治帝一度非常害怕,讓大臣商議和李定國議和,開出的最高條件是把上述7個省割讓給李定國,清廷要和李定國平分天下。《晉王李定國列傳》曰:

“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


四、朱由榔功敗垂成,李定國英雄遲暮

正在李定國勢如破竹的時候,他的大哥、大西軍的當家人孫可望開始不安分了,他擔心李定國日後會擁兵自重,對自己不利,於是在三天中連續給李定國去了7封信,催李定國撤兵。李定國流淚嘆息道:“眼看大事將成,無奈背後有小人作祟!”李定國為了不讓大西軍分裂,只得撤軍,在尋機會。接下來,由於孫可望畏敵不前,決策失誤,大西軍在沒有李定國的情況下接連失利,後來,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沒有選擇背叛,他吐血數鬥,宣佈自己還會繼續和清朝戰鬥。

可惜的是,當時南明永曆帝已經被南明遺臣接到緬甸,李定國獨木難支,他幾度想和台灣的鄭成功聯手破清,只是,當時鄭成功正在和清軍議和,等鄭成功議和失敗,為時已晚,此時的李定國,既要面對清軍的圍攻,又要顧及被緬甸扣押的永曆帝的安危,分身乏術。最終,李定國數次帶兵進入緬甸,想搶永曆帝回來。無奈吳三桂下手更快,在吳三桂的威逼下,緬甸將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

順治十八年六月十一日,李定國在他42歲生日那天迎來了噩耗,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李定國聽到消息後吐血不止,哭道:

“恢復事尚可為乎?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

十幾天後,李定國病逝,臨終前他囑咐屬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然後氣絕,一代英雄隕落。

李定國死後,他僅剩的幾千部眾寧死不降,分散流落到西南各處。

五、英雄魂兮歸來,壯士矢志不渝

作為明朝末年傑出的抗清英雄,李定國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是英雄之舉。在李定國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蹟中,南明永曆帝看到了復國的希望,只可惜,李定國雖然有岳飛之才,他背後依然有秦檜在作祟。李定國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當時清軍力量太過強大,而大西軍僅僅依靠西南幾省,李定國雖然憑藉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取得輝煌的戰績。但打仗是綜合實力的較量,長久下來,李定國若想徹底戰勝清廷,難度非常大。

第二,張獻忠去世後,大西軍的分裂是無法避免的。以孫可望為首的奸人,是加速李定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李定國知道,大西軍一旦分裂,就無法完成復國任務。所以,面對孫可望的一再要挾,李定國投鼠忌器。正是因為如此,孫、李二人的矛盾被清朝利用,導致大西軍毀於一旦。


第三,永曆帝在本質上並不信任大西軍,永曆帝作為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他走投無路,只得依靠大西軍這個力量。但從本質上説,大西軍從“反明”到“聯明”,本質目的是為了對抗清朝。雖然李定國從內心是認可永曆帝的,永曆帝也是認可李定國的,但雙方的屬臣內心存在猜忌,這種君臣離心的心理,也是加速李定國失敗的原因。

作為反清義士,蔡鍔將軍以李定國為榜樣,以李定國為民族的脊樑,李定國背後的故事,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