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實力強大的蒙古末代大汗,最終卻敗於皇太極之手?
1592年,在大明帝國疆域以北的漠南蒙古誕生了一位“天之驕子”,他就是成吉思汗的22代孫,黃金家族的嫡裔,蒙古汗國的第35位大汗——林丹汗。巧合的是,在同一年的大明東北的女真族也誕生了一個“天之驕子”,他就是後來的清朝開國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同年而生的兩人註定要為了各自的國家,各自的民族而互相征戰。
圖片來自網絡
一.實力不濟,韜光養晦。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圖爾,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布延徹辰汗去世後,由於其子莽骨速早逝,故由長孫13歲的林丹於1604年繼承汗位,那時他年方13歲。尊號為"呼圖克圖汗"。
林丹汗繼位時,蒙古的汗權不振已有多時。林丹汗雖然號稱草原共主,但他真正控制的部族只有察哈爾部,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為政,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而漠西衞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為敵。更兇險的是,在蒙古的東邊正有一個強大的部族開始崛起,這就是努爾哈赤的女真族。
林丹汗即位之初,尚不足以統帥蒙古各部,勢力虛弱,被當時的明朝所輕視,1606年十月,兵科都給事中宋一韓《邊事大略》奏文中稱林丹汗為"窮餓之虜"。次年七月,兵部尚書蕭大亨上疏分析邊防形勢,稱"幼憨嗣立,懦弱未威"。1609年熊廷弼也説林丹汗"尚不能統眾"。
圖片來自網絡
林丹汗雖然年幼,但是素有大志,力圖一統蒙古各部,恢復成吉思汗時的榮光。為此,林丹汗安心發展,韜光養晦十年之久,終於使得蒙古的實力有所增強。
二.實力大增,一鳴驚人。
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察哈爾部實力大增,雄心勃勃的林丹汗終於開始展現他的肌肉。公元1612年到1615年,林丹汗多次率軍南下襲擾明朝邊境,軍民死傷甚重,明朝大為震動,。薊遼總督薛三才用8個字“虜中名王,尤稱桀驁”重新對林丹汗做了評價。可見,林丹汗的勢力已經得到了明朝的重視,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當時,明朝,後金,蒙古已成三足鼎立之勢,鑑於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緩衝地帶,在明和後金的角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朝不得不聯合蒙古一致對付後金。1617年,明朝終於答應了林丹汗的請求,為察哈爾部劃定了互市區域,每年給林丹汗賞銀先為4000兩,後增至4萬兩,再增至8萬一千兩。林丹汗和明朝開始相對和平的交往。
圖片來自網絡
這一時期,堪稱林丹汗軍事和外交的鼎盛時期,他的威望也逐漸上升。
三.頭腦發昏,改信紅教。
在古代,宗教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説都十分重要,特別是蒙古這種草原民族來説更是如此。1617年,林丹汗不知道發了什麼瘋,居然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説下,由黃教改宗紅教。此時黃教在蒙古經過數十年的傳播,已經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無疑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對大汗的離心力,對林丹汗統一蒙古的事業產生不小的阻礙,也是林丹汗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聯明抗金,虎頭蛇尾。
在林丹汗為統一蒙古之時,東邊的女真族已經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走向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女真族日益強大,開始不服明朝的統治。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開始了和明朝曠日持久的戰爭。
圖片來自網絡
1619年,明朝集中11萬大軍兵分四路,圍剿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僅以六萬兵馬就連敗明軍。薩爾滸之戰的失敗,使得明朝在東北的力量幾乎消耗殆盡,後金也從此由守轉攻,逐漸成為明朝最大的邊患。
日益強大的後金成為了明朝和林丹汗共同的敵人,為了對抗後金,明朝向林丹汗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藉助林丹汗的力量牽制後金,減少明朝的北方壓力。林丹汗與努爾哈赤"素無釁端",但為了攫取明朝的"賞銀",壯大自己實力,也意圖採取聯明抗金的戰略方針。
1621年春,後金佔領了瀋陽。努爾哈赤留下部分兵力駐守瀋陽,指揮其餘大部分兵力,準備乘勝攻取遼陽。林丹汗獲悉該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户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台吉率領內喀爾喀卓裏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瀋陽,營救還在羈押中的宰賽。錫爾呼納克杜稜洪台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金兵開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很快撤退。1621年八月,內喀爾喀五部送萬頭牲畜,從努爾哈赤那裏贖回了宰賽。這對林丹汗的威望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圖片來自網絡
努爾哈赤得到遼、沈以後,圖謀進佔廣寧。當時明朝廣寧巡撫是王化貞,他非常信賴林丹汗,以為林丹汗能出兵40萬相助,並對林丹汗許下1萬兩銀子的嘉獎。遼東經略熊廷弼則反對一味依賴蒙古,主張強化明軍自身實力。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廣寧,王化貞倉皇棄城逃竄。林丹汗先出動1萬軍隊援廣寧,還有2萬軍隊因雪阻未至,但此時廣寧已經失陷。林丹汗的軍隊轉而守衞山海關,並繼續與明朝約定奪回廣寧後的賞賜,明朝為安撫林丹汗的花費預計達百萬兩白銀之巨。
五.攘外必先安內。
連年的征戰使得蒙古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林丹汗改信紅教,使得蒙古內部人心離散,很多人都背叛林丹汗,轉而投奔後金去了。為了緩解內部矛盾,進而一統蒙古。林丹決定改變策略,將重心從外轉向內,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他常説:"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我當先處裏,後處外。"
為了加強汗權,林丹汗先進行了察哈爾本部調整建設。此後,用“圖門大法”來約束蒙古諸部;任命永謝布部的卻熱斯塔布囊作為林丹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萬户蒙古諸部,任命喀爾喀烏濟葉特部的錫爾呼納克洪台吉輔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諸部;在阿巴嘎哈喇山修建都城察罕浩特,讓諸部首領到此朝覲、納貢和議事。
圖片來自網絡
在軍事上,林丹汗發動了對左翼蒙古和科爾沁部一系列軍事活動。無休止的戰爭和他殘暴的手段,既消耗了蒙古的實力,也降低林丹汗的威信,還促使了科爾沁部完全倒向後金。本來就是一盤散沙的蒙古不僅沒有擰成一股繩,團結在大汗周圍,反而離心離德,更加不堪。
而且林丹汗信奉紅教後,極大影響了他在蒙古各部的形象和聲譽,割裂了聯繫民眾的精神紐帶。信仰黃教的蒙古各部首領都心懷不滿,他們逐漸疏遠了林丹汗。而黃教的僧侶們,也把林丹汗統一蒙古的戰爭看作是宗教戰爭,開始支持他的對立者後金。
六.察哈爾西遷。
在科爾沁部已投入後金陣營、內喀爾喀五部覆滅的情況下,皇太極開始向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滲透。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漢夾在林丹汗和皇太極勢力之間,他們為緩解兩者間的對立關係,甘願充當調停者角色,於是在1627年初派綽爾濟喇嘛去瀋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兩鄂托克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林丹汗知道了自己的兩個鄂托克通款後金的事實後,不但沒有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反而討伐奈曼、敖漢,奈曼、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於1627年六月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圖片來自網絡
隨後,林丹汗離開遼河套,踏上西遷之路。關於他西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是因為他在左翼已眾叛親離,再加上後金兵鋒正盛,被迫選擇西遷;其次是利用右翼力量薄弱之機,兼併諸部,恢復蒙古大汗的共主地位;第三是當時察哈爾部與明朝貿易的據點廣寧已經失陷,林丹汗想通過兼併右翼諸部以將明朝給右翼的豐厚"市賞"據為己有。1627年十月,林丹汗以察哈爾部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羅特留守故地,率數萬眾西遷。
林丹汗再次展示了他的超凡武功,打自己的蒙古兄弟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他先擊敗了喀喇沁部,又一鼓作氣攻佔了土默特部的趙城。其後又通過“敖木林之役”和“艾布哈之役”控制了右翼蒙古地區。
林丹汗雖然控制了從遼河到黃河河套廣袤的土地,但在戰爭中並沒有完全降服右翼各部,頻繁的討伐也嚴重削弱了整個蒙古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看上去蒸蒸日上,其實是外強中乾。
察哈爾西遷的最惡劣後果就是眾叛親離。不僅右翼蒙古各部紛紛降金,就連駐守在遼河河套的察哈爾八大營也開始瓦解,奈曼、敖漢、阿喇克卓特三鄂托克投靠後金。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三鄂托克則北上投奔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
圖片來自網絡
七.敗亡青海。
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統一蒙古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當時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諸部則在林丹汗的打擊下紛紛東投後金。林丹汗雖獲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為戰爭,"畜牧匱乏",各部流離失所。加上"塞外霜早, 顆粒無收兼厲疫盛行",蒙古諸部幾入絕境。
皇太極看準這個機會,決定發動對林丹汗的決戰,徹底征服漠南蒙古。1632年三月,皇太極第二次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傳令歸順後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四月,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台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10萬。
當時林丹汗駐帳於宣府邊外,聽説後非常震驚,於是率眾西奔。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進駐歸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經宣府、張家口返回。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
圖片來自網絡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1633年四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餘户投降。同時又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易食"的地步。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邊,1634年,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都是為了獲得糧食。他在青海時,與漠北外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際,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結束了叱吒風雲的一生。
林丹汗不僅是察哈爾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共主。察哈爾部的滅亡,標誌着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國在故土的滅亡。
圖片來自網絡
林丹汗死後,皇太極於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後金兵渡過黃河,四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趁着大霧包圍了額哲營帳,並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於是蘇泰、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後金版圖。
林丹汗共有八名如花似玉的妻妾,稱為“八大福晉”,她們分別是多羅大福晉囊囊,斯琴圖福晉,蘇泰大福晉,芭德瑪瑙伯奇福晉,蘇巴海福晉,烏雲娜福晉,俄爾哲圖福晉和苔絲娜伯奇福晉,其中大福晉囊囊和芭德瑪瑙伯奇福晉嫁給了皇太極。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為什麼貌似強大的林丹汗敗給了皇太極呢?
一.皇太極比林丹汗更英明神武。
皇太極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時期任用漢臣,緩和滿漢矛盾,組建蒙漢八旗,興建火器部隊,鞏固滿蒙聯姻,清朝國力蒸蒸日上。他率軍多次南侵明朝,西征蒙古,東征朝鮮,擴大了清朝的勢力範圍。而林丹汗空有宏圖大志,沒有穩定的外交策略,既想對付後金,卻又不敢,同時他驕傲自滿,妄想武力統一蒙古,殘忍橫暴,讓人離心離德。
二.蒙古和後金的實力差距。
後金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統一了女真各部,內部穩定團結,同時通過多年的戰爭,國力日益強盛,這也使得後金內部人人好戰。相反蒙古內部分裂。林丹汗空有蒙古大汗的頭銜,卻只能統治察哈爾一部,為了統一蒙古各部,林丹汗四處征戰,使得蒙古各部對他離心離德,另外常年的戰爭,也削弱了察哈爾部的實力,使得察哈爾日益困頓。
圖片來自網絡
三.林丹汗外交策略多變。
後金先林丹汗一步統一了內部,真是一步慢步步慢,林丹汗先是為了明朝的賞金而與後金交惡,但他又無力與後金為敵,使得他的行動不僅無法削弱後金,反而暴露了自己外強中乾的本質,使得部下轉而投靠了後金。
後來,林丹汗又轉而希望統一蒙古,改變了外交策略,不在於後金作對,放任後金的強大,使得自己缺乏了盟友,在外交上日以鼓勵。
四.林丹汗宗教策略的失策。
林丹汗在宗教上還進行了改宗運動。在林丹汗時期,黃教已成為蒙古族地區至高無上的信仰。林丹汗即位後,也是大力倡導黃教,林丹汗也被四世達賴喇嘛雲丹嘉措賜予“林丹呼圖克圖汗”的封號。但達賴喇嘛對於散居於蒙古各地的首領們封號過於氾濫,這個“汗”,那個“汗”,各部首領也據此和林丹汗分庭抗禮,引發了林丹汗的不快。由此他想利用紅教的教義和勢力完成統一蒙古的大業。他這次改宗活動,不僅徹頭徹腦失敗了,甚至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圖片來自網絡
林丹汗信奉紅教後,極大影響了他在蒙古各部的形象和聲譽,割裂了聯繫民眾的精神紐帶。信仰黃教的蒙古各部首領都心懷不滿,他們逐漸疏遠了林丹汗。而黃教的僧侶們,也把林丹汗統一蒙古的戰爭看作是宗教戰爭,開始支持他的對立者後金。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