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力除掉開國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給他的孫子朱允炆鋪平道路,以免這些開國功臣倚仗資歷欺負朱允炆。
另一個原因則是某些人觸犯到了他的利益,不得不殺。
胡惟庸的得寸進尺
明朝初年,李善長領銜的淮西集團與劉基領銜的浙東集團斗的不相上下。二人在退居幕後時互相選好了代言人。劉基選的人叫楊憲,而李善長選的人叫胡惟庸。
劉基被朱元璋趕回家以後,楊憲失去了幫助。而胡惟庸也沒有辜負李善長的期望,將浙東集團搞得七零八落。
但這並不是胡惟庸的目的,他要的是掌控一切。接下來胡惟庸非常的猖獗,貪污受賄、結黨營私,甚至是挑釁朱元璋,截留給朱元璋的奏章。
朱元璋對此不聞不問,因為他想摧毀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龐然大物——傳承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胡惟庸絲毫沒有收斂,將朝中的很多大員都拉下了水,包括李善長。在胡惟庸看來,這麼多人都是我的同黨,你能怎麼辦。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他自有他的辦法,那就是全都殺光。
這是朱元璋第一次大規模的屠戮功臣,其目的在於廢除丞相制度,毫無疑問,他成功了。
古代第一反腐鬥士
朱元璋是窮苦百姓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因此十分厭惡貪官污吏。他規定貪污超過六十兩者,立斬。
這下,明朝的官員就慘了。明朝官員俸祿本來就低,很多人就指着灰色收入來提高生活質量。雖然朱元璋説的可怕,但還是有很多人鋌而走險。畢竟,不貪污就只能喝西北風,不是每個人都像海瑞那樣的。
於是,洪武年間發生了郭桓案和空印案,朱元璋再次大筆一揮,又是不盡人頭滾滾來。
為皇太孫掃平道路
1393年,藍玉案爆發,牽扯到一萬五千人。胡惟庸案件中沒有被殺的開國功臣終究是沒有逃過這一次。
哲學講,凡事必有內在聯繫。打死我都不信藍玉會有這麼多的同黨,那麼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刺激到了朱元璋,使得他想要將這羣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1392年,一個人病逝了,這個人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對於朱元璋,對於整個大明王朝卻有着不一樣的意義,因為這個人叫做朱標。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是大明王朝的太子。
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都是一幫很有能力的人,雖有不少已經病逝,如徐達和常遇春,但是剩下的藍玉之流都不是善茬。
若是太子朱標在世,憑藉他的威望,自是可以號令這些人,但是如今朱標不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無論如何也壓不住這羣功臣。
既然壓不住,那就只能殺光,不能讓江山落到外人手中。
凡是翦除開國功臣,都有其目的性,劉邦是為了剔除所有的不安定因素,畢竟他殺的大都是異性王。而朱元璋的目的更簡單,就是要廢除丞相制度以及掃除孫子繼位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