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元末的濠州鍾離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鳳陽人。他的偶像是布衣皇帝劉邦,他自己本人就更勝一籌,從乞丐到帝王,橫掃了諸多強敵和元朝,成為了一名載入史冊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登基後對家鄉廣施仁政
朱元璋此人雄才大略,從參加紅巾軍開始和郭子興混的時候,就一直走的是老實人路線,他為人處世給人一種忠厚的感覺,久而久之,朱元璋在紅巾軍中的形象就成了忠義的形象,他也成了紅巾軍中忠義領袖。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朱元璋都辦了很多“忠義”的事情,無論是還帥於郭子興,還是在陳友諒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救援小明王,都讓朱元璋的“忠義”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天下人的心中。
在朱元璋登基以後,這樣的忠義形象自然也要保持下去,他對於家鄉鳳陽如何處置,自然就成了一個大家關注的焦點。
朱元璋作為一個忠義之人,他對於家鄉肯定會感恩戴德,事實也正如世人所料的那樣,朱元璋對鳳陽人的賦税永久免除了,這是他們支持他朱元璋打天下該得的報酬。鳳陽是“龍脈之鄉”,也是“龍興之地”,如今朱元璋已然成為了九五之尊,所以他的家鄉鳳陽也要配得起自己的身份才行,於是,朱元璋決定建鳳陽為中都,這在歷代皇帝之中,對於家鄉的恩寵也絕對是前幾名。
除此以外,鳳陽因為多年戰亂,此時早已不復當年的繁榮,大有荒蕪凋零之意,為了改變這一的狀況,朱元璋開始調集工匠進入鳳陽修建,又派遣軍隊進駐,守護鳳陽。還做了一件充實家鄉的大好事,遷移江南富庶等地的富人到鳳陽,發展經濟。在當時的人看來,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對鳳陽都是利好的政策,朱元璋作為一個忠義之人,對家鄉的“回報”已經做到極致了。
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
在朱元璋“仁政”頻頻之下,鳳陽的境況卻並沒有達到所有人期許的那樣,甚至最終達到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步。
朱元璋登基之初,鳳陽的人口鋭減,多年的戰亂是其中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與這裏是朱元璋故鄉有直接的關係。因為鳳陽的大部分青壯都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離開了鳳陽,最終奪得天下,卻也都不願意再回到鳳陽,而是紛紛成為了王侯將相,留在了京城居住,加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這些博取了功名的人,自然又多有親屬投奔,如此一來,本就不多的鳳陽人口更加稀少。
“大明昌運 ,汝潁兵興 ,民之從龍者席捲而行。 ”——《潁州志》
好在,鳳陽被朱元璋定為了中都,一時間土木大興,工匠和軍隊的入駐將鳳陽的人氣再一次頂了起來。隨後,朱元璋又四處遷移百姓,使他們來到鳳陽,興建他曾經的家鄉。在這移民之中,又有半數以上是江南的富户,他們的到來,自然給了鳳陽經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派生機盎然之下,鳳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直到中都建設取消,鳳陽重新降為了 州府,這樣的鉅變使得鳳陽富足的移民心生動搖,開始思念起富庶的家鄉。竟然多有行乞歸鄉之人,長此以往,鳳陽出走的人數不斷增多,最終就只剩下了一些鳳陽原著居民,和一些不願意離開的移民。大量土地荒蕪,鳳陽也被打回了原型,出現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慘景。
“地有千頃,而荒有十九 ,耕者一二。”
朱元璋是個高人
既然朱元璋對於鳳陽的改變,在歷史的印證之下徹底失敗,那麼朱元璋是否是一個“蠢蛋”呢?答案是否定的,朱元璋不僅不蠢,反而極為高明,令人欽佩。
朱元璋當年初登大寶,立足未穩之際,“忠義”形象勢必要保存,對家鄉回報成了他當時的首要大事,是一個展示他“忠義”的大好機會,他必須要抓住。所以,朱元璋對鳳陽施行了特殊的照顧,永不用税。但是,這一項政策卻並非是鳳陽所有人都能享受,而是當年鳳陽的原住民可以享受,後來的移民並不能享受。為何如此?只要瞭解了鳳陽移民來自哪裏,為什麼將他們移民到鳳陽就可以明白了。
在鳳陽的移民中,前文我們也已經提到,半數之上乃是江南的富户,為什麼他們是移民主力呢?有錢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當年朱元璋與張士誠勢同水火,這些人是張士誠背後的主要後盾,所以,遷移他們到鳳陽,大有懲罰他們之意,這是他們曾經支持了張士誠的代價,也是朱元璋對江南人展示他的皇威。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一部分移民來自元朝的邊境,把這些本就稀少的邊民遷移到鳳陽,給元朝的税負施壓,讓他們減少崛起的資本,以此進行打壓。一次簡單的移民,打了一邊,賞了一邊,既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又全了自己為家鄉盡心竭力的“忠義”,一舉兩得。
定鳳陽為中都,使鳳陽成為了當時風光無限的都城,成為了全天下聚焦的地方,似乎鳳陽在未來一定會騰飛。然而,鳳陽雖然也是一個軍事要地,但是卻決然不是都城的首選。朱元璋連南京都看不上,多次想要遷都,又怎麼會將都城建在鳳陽呢?即便真心想定都鳳陽,沒有都城基礎的鳳陽,想搖身一變成為都城,這其中要付出的代價,明初根本無法負擔。所以,朱元璋根本就沒打算定都鳳陽,他之所以修建了幾年,正是為了穩定住那些江南遷移過去的移民,讓他們覺得那裏有商機,有錢賺,也正是這些富户對商機的敏鋭嗅覺,才着了朱元璋的道兒了。至於那些邊民,知道最後離開的人也不多,他們認為這裏還不錯,至少比自己的老家要好得多。
朱元璋的做法太高明瞭,既懲罰了當年對手的支持者,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厲害,讓反對自己的人膽寒,又給足了家鄉的“面子”,維護了自己的形象,最終成就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
參考文獻:《潁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