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5日電(記者莊紅韜)
近日,由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二屆全國 MBA 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教學研討會,以及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和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指導,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和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聯合主辦第二屆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學術研討會,兩會合並主題,已於8月1日在京線上舉行。
本期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涵蓋責任在線—數智時代的道德推理和可持續發展、數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與新社會問題、教學內容變化:規範與特色、數智企業的數智倫理與社會責任治理、教學形式創新、企業社會責任管理與實踐的數智化創新、數字化背景下教學技術變革、負責任的教學與負責任的研究—期刊與學者對話的視角八大主題。
開幕式上,主辦方的四家學術機構負責人分別致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馬化祥提出,多年來光華管理學院以“責任與社會價值中心”為抓手,整合學院內外教學、研究和實踐的資源,推動學院在社會責任研究和學生價值觀培養方面的進步。光華的教授團隊在企業倫理、職業道德、社會責任價值觀、普惠金融、環境經濟學與政策、健康經濟學與政策、可持續性創新等方面進行着深入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為提升教學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還經進一步積累和深化,深刻影響企業實踐和公共政策。
他指出,商業的本質並不僅僅是創造財富,更包括為社會、為組織和為諸多利益相關方創造共享的價值。未來的商界領袖不僅應該具備寬幅的知識基礎,在技術變革面前洞察行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更重要的是,這些型塑未來組織和社會形態的變革者,能夠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敏鋭地捕捉到外界變化對社會各方的影響,通過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對組織的變革,將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均等地分配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指出,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迴避的時代主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愈加彰顯這一主題的巨大價值。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作為深刻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數智技術和數智經濟,其快速發展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數智文明邁進。在數智化時代,數智技術的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一方面為解決全球性重大社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挑戰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為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開展社會責任管理與實踐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另一方面也引致了數字鴻溝擴大、算法焦慮、人工智能倫理爭議、信息隱私保護難度增大、平台壟斷等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形成新的挑戰。因此,研究和探討數智化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和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智庫高級專家、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院長王曉光博士指出,今年初以來,新冠疫情的蔓延給全球的經濟社會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也將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深刻地影響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關係。大量中國企業無論在疫情爆發初期的應急醫療物資生產提供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還是在後期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向世界各國提供抗疫物資等過程中,都體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但各國為抗擊疫情蔓延採取的社交隔離、交通阻斷等措施,也對全球眾多行業、企業的運營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與挑戰,並且將對全球的產業分工與企業合作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一變化下,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也必然有着新的內涵與作用。
王曉光表示,在當前全球日益複雜多變的政治、經濟、社會與產業發展形勢下,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主題既是從政府到社會公眾的普遍期望,也對企業競爭力提升、持續創新成長有着更為重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合理界定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聯繫。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可持續成長、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三者有着明確的邊界與密切的聯繫,研究者需要首先明確站在企業自身的角度與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對於企業而言其遵循的邏輯是不同的,這些不同常常被忽視並導致企業內外對同一個議題的理解產生很大的差別,造成隔閡、誤解乃至衝突。
二是研究企業成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時需要建立在企業與產業、企業與社會、產業與社會三方的整體關係框架之中。脱離企業所處的產業環境與社會環境,企業成長就無從談起。而在互聯網時代藉助網絡無處不在的力量,企業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產業格局與社會行為,如智能手機的普及就帶來了社會行為習慣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又對智能手機乃至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建立三者之間動態關係的系統分析框架,準確把握企業與產業、社會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三是注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及其利益相關方影響或關係的動態均衡分析。在實踐中,企業的負責任行為在不同場景下有着很大的差別,對利益相關方的影響也因人而異,常常是同一個做法帶來不同的結果。任何標準、指南都無法給予企業履責與否的準確具體的界定。因此,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與利益相關方的關係能否達成動態均衡,就成為判斷企業的行為是否負責任的重要標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提出理論分析説,就發展有責任感的數字經濟和可持續性智能經濟談以下兩點認識:從宏觀層面看,充分認識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基礎性、滲透性、外溢性和正外部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增進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積極價值創造功能。從經濟視角來看,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從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兩個方面對各國經濟發展形成引動作用,對於中國經濟尤為如此。無論是作為新基建中的數字基建加速推進,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不斷湧現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蓬勃發展正在催生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新動能,對於完成“六穩”“六保”任務、有效應對疫情下全球經濟持續衰退、推動中國經濟保持深“V”型恢復形成戰略支撐。
黃羣慧分析,從社會視角來看,數字化智能化正在推動“數字社會”和“數字文明”形成,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在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釋放出出顯著的社會價值效應和社會福利增進效應。這種效應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豐富、更加舒適,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感和效用感。第二,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快速發展、創新發展對於穩定和擴大社會就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三,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5G等革新性技術的應用,引發了社會治理模式、重大社會問題解決方式、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範式的變革。
清醒認識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應用可能引致的新社會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規避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發展中的道德倫理風險和社會責任缺失風險。
他提三個層面的建議:第一,在技術層面,應推動由“技術中立”向“科技向善”轉變。“技術中立”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在“應然”和“實然”層面已經被爭論多年,但無論是從世界各國的演變趨勢,還是現代技術與價值載荷的邊界日益模糊,都表明“技術中立”向“科技向善”轉變正在成為必然。“科技向善”要求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應當滿足社會倫理要求,符合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第零定律,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可持續發展。
第二,在企業層面,應推動由“利益至上”向“商業向善”轉變。企業是技術商業化的主體,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發展中的諸多問題都是企業受到過度商業利益驅動造成的,長期以來的“利益至上”和股東利潤最大化思想導致許多數智企業漠視商業倫理而出現社會責任缺失。這意味着由“利益至上”轉向“商業向善”對於數智企業的商業倫理迴歸和社會責任治理至為關鍵。
第三,在社會層面,應推動由“物質主義”向“社會向善”轉變。一方面,技術和企業都嵌入於一定的社會構造中,主流的社會思潮對技術創新和應用方向、企業價值觀與經營行為具有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商業生態系統思維和實踐在數字經濟智能經濟中更加凸現,與之相關聯的生態位成員和更廣泛的社會主體,其負責任的意識和行為如責任消費、責任投資、責任採購、責任生活,對於打造負責任的商業生態系統以及更大範圍的負責任的社會生態系統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