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關注羊肉等價格,參謀部據此判斷無戰事,十小時後德國進攻
1941年,德國突然掉頭殺奔蘇聯,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很多人認為是斯大林大意了,一直以為德國不會入侵,其實不然,斯大林早就做了充分的準備,甚至連德軍集結和行動代號都知道了,只是蘇軍參謀部前期一直在關注羊肉價格等物資,思維出現了偏差。
一、精心備戰,軍隊數量猛增
斯大林是個地緣戰略家,雖然在德國入侵前,蘇聯剛剛經歷了一場運動,很多出色的指揮官在運動中丟命,但是對於德國的入侵,斯大林是早就料到的,而且做了充分的準備。
早在斯大林當上領袖之時,他就料到戰爭不可避免。斯大林認為未來蘇維埃政權和資本主義政權之間的鬥爭在所難免,蘇聯將長期處於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爭鬥之中。在德國佔領整個歐洲之後,斯大林的這種危機感更加迫切。
通過幾個數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斯大林做了哪些準備。1939年,蘇聯軍隊有200萬,為了應對威脅,短短兩年間,在德國入侵前,蘇聯軍隊猛增到550萬人,整整增加了350萬人。
伴隨軍隊增長的是蘇聯的工業,尤其是軍工業。1938年到1940年短短兩年間,蘇聯同業增加了44?其中國防工業的增長速度比這個速度還要快兩倍。從蘇聯國家預算的整體比例來看,軍備預算達到近一半。所以,要説斯大林沒有準備是不準確的。
二、思維出現偏差,過多關注羊肉等物資價格
既然斯大林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什麼一開始還是被德國打蒙了呢?主要是蘇聯和德國兩種思維不一樣。
蘇聯實行的是“總體戰”策略,也就是説,國家的一切,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還是全體人民,都是在為戰爭服務。斯大林的這種思維是沒有錯的,因為從整個二戰來看,只有實行總體戰,集中全部力量投入到這場戰爭,才能在對決中增加取勝的可能性。
不過,斯大林誤判了德國,他以為德國也會是總體戰。斯大林認為,為了求得戰爭的勝利,德國必然也會做充分的準備。鑑於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的教訓,斯大林認為德國會採購大量過冬物資,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軍服。想在蘇聯過冬,禦寒效果極佳的羊皮襖是最佳選擇。
在斯大林這種思想指導下,蘇軍參謀部將精力放在了關注歐洲市場的羊肉等物資的價格上。數量眾多的德軍想要都穿上羊皮襖,至少要屠宰上百萬只綿羊,取完羊皮,羊肉自然便投入到市場上。如果市場上羊肉價格突然大幅度下跌,這説明德軍在進行戰前的最後準備了。
雖然德軍情報不好搞,但是市場上羊肉的價格還是相對透明的,所以蘇聯每天都在關注歐洲市場上羊肉的價格。此外,蘇聯還一直在關注擦槍布、適合嚴寒的燃油等物資銷量情況。
只是,這些物資價格一直十分穩定,一直到開戰前十個小時,蘇軍參謀部還在關注這些物資的價格,並向斯大林保證,德國不會入侵,因為還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結果,十個小時之後蘇德戰爭便爆發。
三、蘇聯與德國兩大戰略思想的對決,“總體戰”思路更勝一籌
其實,德國根本就沒有打算進行總體戰。德國元首雖然能説會道,極富煽動性,但是德國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做到總體戰。
雖然德國元首號召力強,也有很多民眾加入到元首的黨派,但還是有很多知識分子和中產階層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德國的資源也有限,這些有限的資源,還有很多用於改善民眾生活。德國用於軍工生產的比例,遠遠低於蘇聯。
所以,聰明的元首想到了閃電戰的作戰方式,其實也是被逼無奈。打荷蘭、波蘭、法國等國家都是用的閃電戰,而且效果非常好。打蘇聯的時候,德國同樣打算用閃電戰,而根本沒有考慮總體戰,所以斯大林所關注的羊肉、擦槍布、耐嚴寒的燃油等物資,根本沒在德國考慮之內。
但是打着打着情況就變了,蘇聯的總體戰威力顯露出來。打個比方,德軍在蘇聯的坦克,基本上報廢一輛就少一輛,但是蘇聯的飛機、坦克、大炮,源源不斷地生產並運往前線。
相對於蘇聯武器來説,德軍的武器裝備也很先進,比如導彈、飛機、坦克等,但是因為德國實行的不是總體戰,所以只能在技術上求突破。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新式武器總是有一個過程,而且武器種類繁多,對後勤保障也是個極大的考驗。
比如德軍有的部隊裏面,飛機或者坦克就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後勤部隊不得不攜帶幾萬件各種武器的零部件,以做維修準備。
但是蘇聯這邊就簡單得多了,斯大林有個口號,“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戰爭動員是全國性的,武器裝備是批量化的,打沒了就造,源源不斷。蘇聯軍工廠的工作時間,一天達到14到16個小時,如果有怠工行為還會被送上法庭,這個是德國所不能比的。
所以,總體戰的蘇聯,一點點將戰局翻轉,而德國一直不敢做國力的充分動員,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參考資料:《慘烈的國運相賭》《二次世界大戰史》《東進:蘇德戰爭》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