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在很多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勸誡那些有理想、有才能、有抱負的青年,“好馬不吃回頭草”,讓他們“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或者對於那些待字閨中,等着出嫁的千金大小姐説一句“良禽擇木而棲”;對那些遭受不公平對待的人,勸解的時候會説“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對於那些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人,也會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來稱呼他們……

似乎在我們眼中,普通人最多也不過是一隻飛禽走獸罷了!其實在我國古代,還真有“飛禽走獸”盛行的時刻,只不過這些“禽獸”不是一般人都能招惹的。最具有權威性的“禽獸”恐怕要屬帝王象徵的“龍”與母儀天下的“鳳”了。

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龍鳳呈祥

龍,在我們中國文化當中並不陌生,“二月二龍抬頭”,“飛龍在天”,“龍王”等等我們基本上都耳熟能詳。很多人也都知道“龍”是“鱗蟲之長”,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在許慎的《説文解字》中説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似乎説得神乎其神!

在《爾雅·釋龍》中這樣形容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龍的作為獸類當中的最王者,自然也不足為奇。更何況象徵着“九五之尊”的帝王,在帝王眼中他們自己就是“真龍天子”,後來帝王逐漸歸於平淡,我們也經常説自己是“龍的傳人”。

而“鳳”自然不消説,大家都知道“百鳥朝鳳”的故事,只要鳳凰一起飛,就會有無數的鳥類追隨他們,絕對當之無愧的禽類之王。最開始的鳳凰是分“雄雌”的,雄性叫“鳳”,雌性叫“凰”。只要鳳凰現世,必然是吉祥的徵兆,“鳳鳴岐山”便是最好的證據。

《爾雅·釋鳥》中記載:鳳凰有着“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如此尊貴的鳥類,自然備受帝王的恩寵。於是將“鳳凰”拆分開來,只取漂亮的雄性“鳳”來代替皇后的美麗,以凸顯地位的尊貴。

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後世也就漸漸將“禽”類作為雌性的代名詞,“獸”作為雄性的代名詞,在古時候,大家都一致認為“禽”莫貴於“鳳”,獸莫貴於“龍”。“龍鳳呈祥”,代表着人們對最尊貴事物美好的寓意。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朝堂之上,文官武將的官服上就開始根據“禽獸”的尊貴程度來確定官員的等級,這也是“衣冠禽獸”最早的出處跟來源。眾所周知,明清官員的品級有: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在文官對應的衣服上主要以“禽類”為主:仙鶴 錦雉 孔雀 雲雁 白鷴 鷺鷥 鸂鶒 鵪鶉 練雀在武官對應的衣服上主要以“獸類”為主:麒麟 獅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馬

因此,對於平民百姓來説,最高統治者龍、鳳所代表的也不過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禽獸”,而次一等的文官武將皆以“禽獸”為標誌,一般的平頭百姓恐怕是真的高攀不上這些“飛禽走獸”的!如果在古代罵一個人説他“禽獸不如”,想必也是情有可原的吧?

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不論怎麼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出現圖騰崇拜也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稀有的“飛禽走獸”作為人們對於神聖、高貴、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多地應該是看中了它們內在的品質做出的選擇,對此無可非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物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我們都是“它的傳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