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擁有10多萬精鋭部隊,為何不敢直接進攻遼國和北漢?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宋朝僅僅繼承了後周政權的地盤,在宋朝的南方和北方,還有10個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在東北方向,強大的遼國佔領了幽雲十六州,對宋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仍然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發展戰略,也就是先消滅南方的9個政權,然後再北伐進攻北漢、遼國。那麼,宋朝為何要採用這樣的戰略呢?

一、北方的敵人很強,而南方的敵人逐步削弱

趙匡胤通過兵變建立了宋朝,繼承了後周政權的地盤,後周政權在北方有一個死敵,那就是北漢國。由於後周取代了後漢的關係,北漢與後周堪稱是不死不休。宋朝建立以後,北漢與宋朝繼續對抗。北漢的地盤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只有11個州。從綜合國力來看,根本就不是宋朝的對手。但北漢軍隊的戰鬥力不可小覷,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都繼承了唐朝河東藩鎮的衣缽。雖然北漢小,但卻是一塊硬骨頭。何況北漢還有一個強有力的外援,那就是北方的大遼國。後周、宋朝也曾幾次進攻北漢國,而是存在消滅北漢的機會。可是遼國軍隊南下增援,屢次挽救北漢,北漢是遼國阻止中原王朝統一的重要一步。從宋朝初期的國力來説,還不是遼國的對手。

與北方的強敵相比,南方的各個政權就弱得多了。南方的主要政權有:南唐、後蜀、吳越、南漢、荊南等等,其實,國力比較強的是南唐和後蜀。但是在後周世宗柴榮時期,後周政權已經把南唐和後蜀一頓暴打,宋朝建立的時候,已經對兩國擁有絕對的優勢。至於其他的政權,根本無法與宋朝對抗。南方的各個政權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後蜀和荊南、南楚和南漢、南唐和吳越之間屢次爆發戰爭。這些政權反覆進攻,自身的國力已經大大削弱。例如南方最強的南唐,曾經有實力與後周叫板,遭受幾輪損失以後,南唐已經徹底服軟。對於趙匡胤來説,消滅南方的政權相對容易,作為剛剛建立的王朝,自己根本就輸不起。

二、宋朝需要南方的財富,來供養自己的禁軍部隊

在五代十國時期,雖然皇帝的地位高高在上,但各地的藩鎮並不完全服從皇帝的命令。有的藩鎮勢力很強,甚至對皇帝的地位產生了威脅。北方的節度使安重榮曾經説過: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宋朝建立的初期,潞州的李鈞和揚州的李重進對趙匡胤並不服氣,前後起兵反叛。趙匡胤迫切需要削弱各地藩鎮的勢力,確保自己地位的穩固。在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擴大了禁軍的規模,把各地藩鎮手裏的精壯官兵都編入了禁軍。這樣一來,確實削弱的藩鎮的力量,各地的藩鎮無力對抗中央。但同時也有副作用,這些官兵原本需要藩鎮自己供養。被編入禁軍之後,這個責任就交給了趙匡胤。在宋朝建立的初期,禁軍的數量就有10多萬人,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北方地區經歷了連年戰爭,經濟情況非常糟糕,根本就無力養活這麼多的軍隊。後蜀、南唐的經濟比較富裕,尤其是南唐,宋朝高官自己表示:朝廷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之根柢。因此,對於趙匡胤來説,自己必須首先消滅南方的一系列政權,獲得足夠的金錢和糧食,然後才能進行北伐。從自己的利益來説,這是宋朝唯一的出路。在後周柴榮時期,雖然柴榮積極準備北伐。可是按照後周當時的實際情況,如果與北方的遼國全面開戰,勝負還是一個未知數。趙匡胤的根基不穩,需要穩紮穩打。因此,趙匡胤選擇了先南後北的發展戰略,對於北方政權採取防禦的姿態。

三、南下的過程中,也不斷的北上

確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以後,宋朝軍隊先後消滅了荊南、湖南、後蜀等政權,擴大的自己的國力。當然,戰略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宋朝也需要消滅北漢政權,利用山西地區複雜的地理結構,阻擋遼國騎兵南下。北漢內部曾經爆發了內訌,這樣的好機會,趙匡胤當然沒有放過,宋朝軍隊前後三次大規模進攻北漢,但都沒有成功。北漢雖然小,這個硬骨頭比南方各個政權都難對付。北漢宰相充當內應的情況下,宋朝也沒能成功。隨後,宋朝把精力放在了進攻南漢、南唐的身上。其實,消滅這兩個政權沒有太大的變數。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南唐政權被消滅不久,趙匡胤突然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

當時的宋朝已經具備絕對的優勢,吳越國和福建政權無力對抗,兩個政權先後向宋朝投降,被稱為吳越獻土。南方地區平定以後,宋朝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北方政權。可是,此時的宋朝皇帝是行政官員出身的趙光義,這位皇帝一心想超越自己的哥哥。上台以後,趙光義依靠自身雄厚的實力,順利的消滅了北漢政權。本來已經功德圓滿,可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在眾軍久戰疲憊的情況,驅動全軍北上進攻遼國,準備收回朝思暮想的幽雲十六州。結果,這是一次大敗虧輸的戰爭,連趙光義本人也身中兩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6 字。

轉載請註明: 宋朝擁有10多萬精鋭部隊,為何不敢直接進攻遼國和北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