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很大,家長別不在意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經典

在以前,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觀念就是棍棒式教育,在他們看來,孩子是不打不聽話,所以只有通過棍棒的方式,孩子才能夠成才。甚至有的父母認為,打是愛罵是親,打罵孩子反而是為了孩子好。

這樣的教育觀念是非常恐怖的,因為他根本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因此教育學專家也多次嚴厲禁止這種教育方式。好在隨着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家長越來越少了,但是並不排除還有一些頑固分子。為什麼要提倡温和的教育方式,通過一個比較大家就能夠明白了。

案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家長教育孩子,無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孩子經常捱打,另一種就是孩子從不捱打,有的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到底會有哪些差異呢?小李和小王是同學,兩人家境相當,關係也非常好。

巧的是,小李和小王在同一年當了爸爸,兩人都有了自己的兒子。雖説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兩人的教育觀念卻存在很大的差異。小王對待孩子非常温和,從來都是有問題就好好跟孩子説,從不打罵孩子。而小李對待孩子,就非常粗暴,孩子犯了錯誤,他什麼都不管,保持着先打一頓的態度,打得孩子苦不堪言。

所以在父親的棍棒下,小李的孩子非常畏懼自己的父母。可是小王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因為父母寬容,所以小王和孩子能夠互相尊重。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兩個孩子都長大了,那麼他們的現狀都如何呢?

小王的兒子,已經是一個上市公司的高管,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可是相比而言,小李的兒子就過得不盡如人意了,因為他沒有固定工作,經常待在家裏啃老。而且對待父母,脾氣也非常暴躁。這讓小李感到非常頭疼。

很多次小李都在反思,為什麼差不多的家庭背景,教育出的孩子差異卻如此大呢?問題可能就出現在教育上。這個案例充分説明了,“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將來差距很大,對於這一點,家長別不在意。

“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1.性格差距

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的心理,埋下暴力的種子。一旦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非常暴躁,他們常常會做出暴力的行為,這是非常可怕的。這樣的孩子,經常惹事有的甚至還會違法犯罪。

所以這種教育方式並不可取。有種説法是性格決定人生,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美滿的人生,家長還是應該避免暴力的教育方式。

2.處事差距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向孩子傳達,是什麼是為人處世。如果父母能夠懂得和孩子溝通,那麼以後孩子在與外人交往的時候,也就會選擇與他人溝通的方式,這種處事方式是可取的。相反,如果家長知道打孩子,那麼孩子的處事方式肯定也會變得非常糟糕。

總結

以前家長總説,棍棒底下出人才,而如今這樣的觀念應該早就落後了,家長應該及時擯棄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儘量不要將棍棒運用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家長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就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犯錯了,家長再氣,也不能動手,學會給孩子講道理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