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於歷史600年的蒙山大佛是怎樣被發現的?
導語:目前來講,比較有名的大佛是樂山大佛,蒙山大佛很多人估計都沒聽説過,蒙山大佛雖然沒有樂山大佛那麼高的名聲,但是在歷史悠久上,蒙山大佛也是先於樂山大佛一百年的,那麼曾經高66米的蒙山大佛為何會消失六百年後才重見天日呢?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
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補築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
山西晉陽西山大佛坐落於蒙山北峯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於年久風雨剝蝕,岩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於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於中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説“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於“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字,而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於“七世紀”來説,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中國樂山大佛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遊、紀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遺有五代後晉和元、明的幾通碑刻已移置太原雙塔寺保存外,其餘各代碑刻均未外運,當仍在其處,共處當有大量埋藏物。至於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都掩覆於大佛胸下山坡泥石裏。對這尊大佛的考查,現僅觸及其一半,還需清理發掘。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15公里的晉源區開化溝內,在山崖石壁上開鑿而成,始建於北齊年間的公元551年,為佛教淨土宗早期道場開化寺的上寺建築物,是中國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大佛高約60多米,略低於四川樂山大佛,但開鑿時間比其早162年。
公元844年唐武宗滅佛,開化寺佛閣被毀。蒙山大佛就此暴露在風雨之中。後來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後,重建開化寺佛閣。元朝末年隨着朝代的更替,飽受戰火和自然侵蝕的大佛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於土石之間。顯赫了800年的蒙山大佛就此湮沒於歷史600多年。
1983年,有一名叫王劍霓的勘探人員,發現當地很多地名與寺廟有關,其中有一處叫大肚崖,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勘探,王劍霓發現所謂的大肚崖其實是一尊大佛的胸部,而這個大肚崖經過測量,有15.75米之高,胸部以下的位置,全部埋下黃土之下,厚度近十米。因為黃土太深,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根本完不成這項工作,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對此,專家組們立刻對大佛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和修復。據瞭解,蒙山大佛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的“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為今天的63米。經過發掘,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基等,都從掩覆於大佛胸下山坡泥石裏面逐漸呈現於世人面前。遺憾的是,大佛遺失的頭部至今下落不明,雖然經過專家組多方尋找,依然下落不明。為了促成大佛能夠完美的重現於世人面前,太原市對佛像進行了加固,同時根據史料記載的樣例,為蒙山大佛新修了高十二米的佛頭。合起來,整個蒙山大佛高六十六米。並在2008年面向全國開發。
總結:如今的蒙山大佛雖然沒有樂山大佛那麼出名,但是卻承載了幾個時代的記憶,更是世界上最早的露天摩崖大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