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今早一覺醒來,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考學君還沒從昨晚熱鬧的討論中回過神兒來。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還是“斯人也”?

不管網上擺出再多的事實,一些網友,也包括考學君在內,都堅信,上學時學的是“斯人”,記憶不會騙人!

甚至有網友擺出“曼德拉效應”,懷疑咱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被動過。

到底是記憶出了錯,還是有別的原因?

考學君今兒帶大家“錙銖必較”一回。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杜世民 劉慧麗

現在教材是“是人”,為何記憶中是“斯人”?

70後、 80後 、90後,還能找到自己的語文課本嗎?

找不到了!

為了弄清楚是“斯人”還是“是人”,家住鄭州市鄭東新區的杜先生還特意聯繫到自己初二年級的語文老師王璐去求證。

“上學的時候學的就是‘斯人’嘛,我老師也確定,當時教的是‘斯人’。”杜先生説。

但是,目前找到的1961年、1982年、1991年、1994年、2001年人教版教材中,全部是“是人”。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1994年10月第一版人教版,圖片系王璐老師拍攝)

杜先生的老師王璐翻找到了當年教學生的教材,也全部是“是人”。

“我是2002年學的《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篇課文,王璐老師清晰地記得當年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杜先生當年所學教材對應的教師版本,圖片系王璐老師拍攝)

杜先生接着説,他老師還梳理了近些年的語文教材變化:“之前是人教版,後來是語文版,現在是部編版。”、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2005年5月2日第二版語文版,圖片系王璐老師拍攝)

而今天,孩子們在使用的教材,也是“是人”。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現在鄭州中學生使用的版本,圖片系崔礦山老師拍攝)

到底咋回事兒呢?到底應該是“斯人”,還是“是人”呢?

河南省中醫藥古籍文獻專家馬鴻祥則支持“是人”的説法。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

乾隆四年的武英殿聚珍本十三經中的《孟子註疏》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這個不爭了,有這種寫法,專家改肯定是有依據的。”馬鴻祥説。

然而,這麼多人的記憶都出錯了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河南省實驗中學語文教師崔礦山記得自己上學時候學的是“斯人也”。

與崔礦山一樣,記憶中是“斯人”的老師還有很多。

“記得我六七年前第一次教八年級,上課時沒仔細看,直接按照記憶讀的課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話音未落,學生們説應該是‘是’人也。”鄭州市鄭東新區一位不願具名的老師説。

“原來初中‘是’,後來改成了‘斯’,現在是‘是’,‘斯’和‘是’版本不一樣,教的時候課本是什麼,就按照哪一個字去記憶。”崔礦山説。

“教材在編輯的時候選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或者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流傳的不一樣,版本也不一樣,個別字就會有出入。”這是崔礦山老師對出現此次爭議的推測。

學生別擔心,中高考不會考有爭議知識點

鄭東新區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王宏先認為,這兩個詞的意思是一樣的。

“我的感覺是:用的語境稍有不同,比較親切、親近的時候用‘斯人’;客觀泛指的時候往往用‘是’人。”王宏先説。

長於歷史傳記創作和隋唐史研究的作家陳勝認為“兩個詞的介紹都一樣,哪一個都對。”

兩個都對,那如果考試考到了,是兩個都對嗎?

多位老師表示,有爭議的知識點,在中考和高考中都不會考,會避開!

崔礦山説:“兩個詞對考生們參加中招、高考來説不受影響,中招高考出題人會把有爭議的不同版本的知識點巧妙地避開掉。”崔礦山説。

王宏先也提到,有爭議的內容則不會作為考題來考。

同樣,崔礦山也列舉了語文課本里常見的有歧義的對方。

比如高中課本里的“檣櫓間灰飛煙滅”,就有“檣櫓”和“強虜”有兩種版本。

這才是《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的重點,你掌握了嗎?

有人説,既然中高考不考,那麼,“斯人”還是“是人”,就沒那麼重要了。

不!雖然不考,但對於知識要有一份“錙銖必較”的認真。

鄭州大學學生記者張江龍發文稱:“我們民族的一些記憶,更是不可失之毫釐的。”

“斯”和“是”的意思一樣,區別這兩個字,看起來似乎沒那麼必要,然而這一個字卻是作者在創作時深思熟慮的成果。

“如果我們今天不去關注是‘是’還是‘斯’,明天我們可能也不會去關注是‘兩隻黃鸝鳴翠柳’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未來我們也更不會去關注其他的文化細節,長此以往,甚至會形成對整個民族文化、民族記憶的漠不關心。這樣,我們的文化和記憶也必然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張江龍説。

對到底是“是”還是“斯”這種討論,需要“錙銖必較”的認真,當然,對於學生而言,更需要將課本中的重點掌握紮實。

“通過這次網絡上的爭論,相信學生對課本上的‘是人’印象更深刻,但作為老師,我更希望他們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刻進腦子裏。”

這位老師給大家劃出了本章重點,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中的重點考查句。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句話,常常考“困”“衡”“徵”“發”等詞的使動用法。

還有,翻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這裏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入”(在國內)和“出”(在國外),要翻譯出來。

還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是試卷中常常考查的知識點。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這些重難點,學生們都掌握了麼?

最後,家長們來做個小調查吧:你記憶中,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還是“斯人也”?歡迎評論區討論一下呀~

如果有朋友找到了當年的教材,歡迎在留言區曬圖哦,有機會獲得頂端大禮包一份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2 字。

轉載請註明: 別擔心,“是人”還是“斯人”這個知識點,中高考不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