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史上,有奇葩的戰事發生,也有不少奇蹟之戰,比如元朝和緬國(即緬甸)的首戰——南甸之戰,元軍以七百騎兵擊敗緬國四五萬之眾的大軍,還是零陣亡率,創造世界戰爭史上的一項奇蹟。
01,元緬首戰的導火索
蒙古帝國的大汗們,對開疆拓土有強烈的慾望,這是眾所周知的,脱胎自蒙古帝國的大元帝國首位帝王——薛禪皇帝忽必烈,也不例外,不能繼續向西擴張,就把目標轉向東南方向,而元緬戰爭就是忽必烈企圖揚威海外的戰役之一。
當時的緬國就是緬甸,在中國的史書中,後漢時代被稱之為撣國,大唐盛世時被稱之為驃國,元朝的時候被稱之為緬國,到了大明才叫緬甸。
緬國地處雲南西南,忽必烈對東、南開疆拓土時,緬國正處於蒲甘王朝晚期,國王叫那羅提訶波帝(即那臘底哈勃德王,1254-1287在位),由於該緬王窮奢極欲,和楊二廣一樣喜歡搞基建,鬧得民怨沸騰,致使該王朝處於崩潰的前夜。
而蒙古人消滅了大理國後,鄰近緬國的雲南就進入元朝的版圖,但云南的那些土著們對蒙古人並沒有那麼恭順,繼續和緬國眉來眼去的,還有不少蠻族頭目公然臣屬蒲甘王朝,因此,蒙古人在雲南的實際根基並不牢固,至元七年(1270)甚至發生了雲南土官寶合丁毒殺忽必烈之子——雲南王忽哥赤的事。
薛禪皇帝很快鎮壓了寶合丁之變,大理、鄯善等路宣慰司還在金齒地區親元派頭目阿必的幫助下,於至元八年(1271)派出使臣乞台脱因出使緬國,但並沒有受到緬王的接見,而阿必頭目親元做中間人的行為反而惹惱了緬王,在次年被緬軍擄走。
至元十年(1273)二月,忽必烈派乞台脱因等人為國信使,持國書正式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子弟或者重臣入朝,緬王一點面子都沒給薛禪皇帝,直接把使者殺了,據説理由是使臣入宮不肯脱靴。
當然,使者被殺的事,忽必烈並不知道,他正忙着圖謀南宋,沒工夫搭理緬國,只是在當年六月,設立雲南行省,讓平章政事賽典赤出任行省,統領合剌章、鴨赤、赤科、金齒、茶罕章諸蠻,開始對雲南大刀闊斧的改革。
總之,雲南境內以及邊境的金齒、白衣、答奔諸蠻,就在元緬之間這麼朝秦暮楚、搖擺不定的。至元十二年(1275),金齒地區的頭目阿郭(也叫阿禾)把一個叫阿提犯的親戚引薦歸順到元朝這邊。
這個阿郭就是此前被緬軍擄走的阿必頭目的兒子,爹被擄走兒子又成了元廷的代言人,阿提犯在緬國有五個甸,屬於元廷招攬的對象,就這樣被阿郭拉攏過來,從姓“緬”改姓“元”了。
阿郭不但為元廷拉攏蠻族勢力,還為元廷提供入緬的三條路線,並表示如果元廷有徵緬的打算,他和阿提犯可以做帶路黨,阿郭的行為自然引起緬國的憤恨,緬王決定給不識抬舉的阿郭一點顏色看看。
02,元緬南甸之戰
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緬國出動士兵四五萬,戰象八百頭,由大將釋多羅和五名裨將率領,去修理親元的阿郭頭目。
釋多羅率領大軍從江頭城出發,沿着大盈江,向雲南行省所屬的鎮西路的幹額、金齒部落行軍,阿郭很快得知緬軍入侵的消息,迅速向元廷的雲南行省求救。
就在這個時候,元廷雲南行省的千户忽都,和大理路總管信苴日(即段實)、大理路總把千户脱羅脱孩,正奉命去征討永昌西邊騰越、蒲驃、阿昌等未降的蠻部,行軍到南甸,接到阿郭的求援消息,迅速改變徵程去攔截入侵金齒的緬軍,救援阿郭。
忽都率領280騎兵,信苴日率領233騎兵,脱羅脱孩率領187騎兵,總計700騎兵,從南甸出發,連夜行軍到第二天中午,在幹崖和南甸之間一片依山傍水地方攔截緬軍。
緬軍以騎兵在前衝鋒,後面輔以揹負戰樓的披甲象陣,戰象的兩邊夾着大竹筩,竹筩裏放置數十支短槍,由乘坐戰象的士兵使用,在象陣之後的是步卒,總數在四五萬之眾,沿着河蜿蜒而來。
不管怎麼説,700騎兵對4萬多大軍,都是敵眾我寡懸殊太大,但元軍三位主將並沒有畏敵怯戰,而是憑藉對己方有利的地形,聯合三隊騎兵先向河北邊的緬軍發起猛烈的衝鋒,使用強弓硬弩去射擊緬軍騎兵和象陣。
因為元軍發起衝鋒的地點在狹長的河灘地帶,人數眾多的緬軍施展不開,就在元軍的衝鋒下亂成一團,不亂不行啊!在元軍的強弓硬弩下,受驚的戰象掉頭亂竄,直接導致自亂陣腳的緬軍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自相踩踏的緬軍只能慌亂的潰退。
信苴日趁着緬軍潰退之際,且追且殺,一直追殺三里地到沼澤地才返回,發現河南的緬軍企圖繞道元軍背後突襲,信苴日迅速知會忽都,三支騎兵再次列陣,在河岸狹長地帶向河南的緬軍衝擊。
與河北的緬軍一樣中招的河南緬軍不得不潰退,元軍追擊狂殺三十多里,還趁着大勝的威勢連續攻破姓“緬”的十七個寨子,緬軍在逃亡途中,被元軍射殺,被戰象踩踏,死者堆滿了三個路邊巨溝,狀況是無比悽慘。元軍在忽都等三將的率領下一直追殺到傍晚時刻,受輕傷的忽都才下令收兵。
等到第二天,忽都三人繼續率領700騎兵去追擊緬軍,俘獲甚多;那些逃出生天的緬軍也沒能平安逃過一劫,又被阿郭、阿昌率軍攔截絞殺,四五萬緬軍在元軍和阿郭軍的連續剿殺下,是“歸者無幾”,可謂是全軍覆滅。
03,猴格説
元緬首戰中,700人對戰4萬多不到5萬人,大獲全勝的元軍居然還0陣亡,只有部分士兵受傷,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在戰後清理俘虜、有個士兵去擺弄被俘虜的戰象時,因為不熟悉大象的習性,不慎被大象踩踏而死,才打破了元軍0陣亡的記錄。
元軍能夠以少勝多取得如此不俗的戰績,其實最大原因是戰場的地理位置對己方有利,如果交戰地點不是在狹長的河灘地帶,而是在開闊的平原地帶,四五萬緬軍恐怕會把七百元軍踩成肉泥。
緬軍因為地理的緣故,致使大軍施展不開,他們的情況和元軍二徵日本時志賀島灘頭戰遇到的情況一樣,在志賀島灘頭陣地上,因為地理緣故讓元軍不能發揮他們集團作戰的優勢,被單兵作戰的日軍搞的焦頭爛額,主將之一的洪茶丘都差點被俘;不同的是,元軍反應迅速及時撤退才避免慘敗,而緬軍沒能組織起有效反擊掩護撤退,導致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被緬人稱之為“牙嵩延之戰”,但很早就被學者盧斯先生考證是錯誤的,因為元緬首戰的戰場屬於雲南永昌府,在幹額附近的南甸(南宋甸);據陳孺性先生考證,牙嵩延(又譯牙嵩鑑、牙嵩羌、納桑安)是江頭城外圍的一座木寨,屬於緬國境內,位於今緬甸八莫對岸,並不是南甸,所以,元緬首戰應該稱之為南甸之戰,而不是牙嵩延之戰。
還有人對此戰元軍700騎兵擊敗緬軍4萬多提出質疑,認為不可能的,但是,這場戰事在《經世大典序錄·征伐》、《元史·緬國傳》、《元朝徵緬錄》都有詳細記載,如果想推翻史書是不是應該拿出實錘來,而不是隻憑空口白牙判定該戰是假的。
南甸之戰後,主將忽都從千户升為萬户,元廷對金齒地區諸蠻的統治也得到鞏固,緬國則喪失了對金齒地區一些部族的控制權,蒲甘王朝則越發沒落。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元史、元朝徵緬錄、石堅軍·元緬首戰考、陳孺性·江頭城與牙嵩鑑 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説個人見解,謝絕脱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這廝雖然總是處於拖延症晚期,但寫出來的東西儘量不會讓讀者菌失望!如果發現有失誤之處,非常歡迎留言糾錯。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