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華夏之地,對於四境蠻族,有一個籠統的稱呼,即“北狄”、“西戎”、“東夷”和“南蠻”。這是以地理方位來命名,但是這些蠻族的居所並非固定不 變。遷移是司空見慣之事,因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戎人不獨居於西方,也大量遷移至中原北部,甚至與華夏諸侯國混居。戎人不僅是西 戎,也包括北戎。有時也稱為“山戎”,大約是因為居住於北方之山區。
蠻族與華夏族之最大差距在於文明程度,中原文明與四境蠻族相比,至少領先一千年。地處邊緣之諸侯國如楚國、秦國和晉國等,文明程度遜於齊、魯和宋等國,頗染蠻族之風氣。好勇尚武之風甚濃,軍國主義色彩非常明顯。
驪山之變後,北方及西北之蠻族勢力大為崛起,對華夏文明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諸侯國與蠻族的戰爭不斷增加,秦國人以無比的勇氣連續擊敗西戎人,大大緩解了 中原之外患。公元前713年,秦軍大敗西戎亳王,剷平其基地蕩社;公元前704年,秦軍進攻蕩氏,消滅這支西戎部落;公元前697年,秦軍討伐彭戲氏(西 戎的一支);公元前687年,秦軍擊破邽戎和冀戎。
在中原諸侯中,以鄭莊公的攘夷成就最為傑出。公元前714年,北戎南侵鄭國,在鄭軍的打擊下幾乎被全殲;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齊國,鄭軍入援並且再次擊退北戎人,取得攘夷之戰的勝利。
到了齊桓公時代,北方的山戎和赤狄再次成為中原華夏國家的嚴重威脅。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山戎的軍隊進攻燕國。燕國抵擋不住,向齊國求援。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濟水緊急會晤,商討聯合出兵討伐山戎的事宜。魯莊公貌合神離,藉口道路遙遠,勞師遠征,於事無補,拒絕出兵。
魯莊公的曖昧態度令齊桓公十分不痛快,但是軍情吃緊,在管仲的提議下齊國毅然獨自承擔起救援燕國的使命。
齊桓公親征,管仲和隰朋為先鋒,率領齊國的大軍進入燕國境內。在強大的齊國軍隊反擊下,山戎軍隊被打敗了,被迫退出燕國。
為了進一步打擊山戎的勢力,齊桓公反客為主,向山戎盤踞的腹地挺進以擴大攘夷成果。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攘夷軍事行動,在齊軍的凌厲攻勢下,山戎屢戰屢敗,向北逃竄。管仲和隰朋率領齊軍一路追擊,一直打到令支(今河北遷安)和孤竹(今河北盧龍)一帶。
雖然齊軍大獲全勝,但由於對地形不熟悉,在返回途中竟然迷失了方向。此時正是寒冬的季節,如果不能迅速找到歸途,軍隊將面臨嚴寒氣候下的滅頂之災。關鍵時刻,管仲和隰朋兩人的智慧挽救了齊軍的命運。
管仲根據“老馬識途”的經驗,讓幾匹老馬在前面帶路。大軍跟在老馬的後面行走,終於找到了返程的路。但軍隊又陷入另一個困境,即找不到飲用的水源。隰朋 分析説:“螞蟻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找到螞蟻,螞蟻窩口堆的土如果有一寸厚,向下挖一仞(八尺)就會找到水源。”在隰朋的提示下,最終果然找 到水源。這樣,齊軍終於安全地返回到燕國。
這是齊國“攘夷”戰略的一次巨大的勝利。
北方的山戎經此役重創後的一段時間內無力發動對中原的進攻。
燕莊公對齊國的出兵援助感激涕零,齊軍班師回國時,燕莊公一路相送,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這時齊桓公又不失時宜地作秀,他對燕莊公説:“除了天子之外,諸侯相送是不出國境的,我不可以對燕國無禮啊。”於是將燕莊公踏入齊國境內的這段土地,全部割讓給燕國。
齊國這一次功夫可做到家了,幫燕國打仗,非但沒有收燕國的好處,還慨然贈地。並且突出“尊王”的道義,儼然是古代的活雷鋒,是正義的化身。但齊桓公並非 一無所獲,他所收穫的是政治資本,是巨大的國際影響力。齊國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出現在諸侯國面前,所以《史記》上説:“諸侯聞之,皆從齊。”這是攘夷之戰 的最大回報。
山戎在齊國的打擊下遭到重創,但是華夏諸國的夷族之患遠遠未結束。另一支蠻族部落赤狄比山戎更為兇悍並更為野蠻,對中原的危害也更大。
赤狄是北狄的一支,居山西東南,這是華夏族面臨的最強悍的勁敵。
公元前662年,赤狄的軍隊進攻邢國。邢國不能抵擋,就向齊國發了一通告急文書,請求齊國給予軍事支援。齊國軍隊剛在前年救燕之役中與山戎血戰,軍隊傷 亡也不小。齊桓公對於邢國的請求略有猶豫,管仲勸桓公道:“戎狄像豺狼一樣貪得無厭,中原各諸侯國則是我們的同族。相互親近,是不能見死不救的。要憂患與 共,同仇敵愾,請對邢國進行軍事支援。”
管仲的見識確實非同凡響,敏鋭地發現當前矛盾主要是華夷之矛盾,捍衞華夏一族是齊國之歷史使命。後來孔老夫子對管仲評價甚高,沒有管仲的“攘夷”政策促使華夏族在抗擊蠻族的一致性,就沒有後來奠定中國文化基礎的諸子百家文化了。
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以大局為重。於公元前661年率領大軍前往邢國,擊敗了赤狄的入侵。但兩年後(公元前559年),赤狄再次侵入邢國,這次更加來 勢洶洶。齊桓公糾集宋國與曹國的軍隊,對邢國開展第二次的軍事援助。當齊、宋和曹三國聯軍進入邢國境內時,邢國的軍隊在赤狄的打擊下已經完全喪失信心了, 軍隊正面臨全面的崩潰。一見三國聯軍趕到,邢國軍隊再也無心戀戰,“譁”地一聲,全部逃到了三國聯軍的陣營中,剩下來的作戰任務就交給了三國聯軍。
經過一番苦戰,赤狄軍隊敗走。但是邢國的都城已經基本上被毀滅了,由此可見這場戰爭的殘酷。在齊國的主持下,邢國的戰後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首先是 重建都城,地址選在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齊、宋和曹三國聯軍幫助邢國人修築都城。為了防止赤狄的再次入侵,齊國留下一千名官兵與一百輛戰車,幫助邢國 人守衞都城。
這是赤狄勢力最囂張的時期。在進攻邢國的同時赤狄的兵鋒又指向衞國。
公元前660年,赤狄侵衞國。 衞懿公有個癖好,就是喜歡養鶴,還給這些鶴封了祿位。每當帶鶴外出時,讓鶴乘坐大夫專用的馬車,這鶴可真是比人還高貴許多啊。衞懿公這種荒唐侈靡,讓國內 的百姓很反感。赤狄軍隊來犯,衞懿公命令軍隊出戰時,軍隊中的怨氣甚大,嚷嚷道:“派這些鶴去抵擋敵人吧,它們可比我們的待遇高,我們哪能打仗啊?”
國難當頭之時,衞國的士兵這個時候才想起來責備衞懿公。這有點時機不對,抱着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殊不知這樣一來,造成的局面是全盤皆輸。所謂覆巢之 下,豈有完卵?由此可見,衞國的國家主義思想不甚發達,更缺乏管仲這樣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國難當前,只知推卸責任,不亡國都不可能了。
衞懿公雖然荒淫侈靡,但還有點骨氣,並沒有一跑了之。情知軍隊沒有什麼戰鬥力,還是毅然親自指揮大軍前往迎戰赤狄。從這點看,尚有可憫之處。可惜結果仍 然是一敗塗地,軍隊慘敗。衞軍士氣這麼低,看來衞懿公要負責任。在這場戰爭中,衞懿公被赤狄軍隊殺死。據説死得很慘,被狄人盡食其肉了。
赤狄軍隊對衞國進行大肆屠殺,這是一次春秋初期有記錄的最大規模的屠殺。當時衞國都城及周邊的城邑居民幾乎被殺殆盡,死裏逃生的衞人逃到黃河邊上。宋桓 公伸出援助之手,親自到黃河邊指揮救援衞人。由於狄人追兵在後,不得不在夜晚時強行渡河。在宋人的幫助下,衞人總共有七百三十人渡過黃河;除此之外,衞國 的共邑與滕邑(此二地似乎未遭狄人屠殺)共四千餘人也陸續前來會合。經此一役,衞國的總人口只剩下五千人左右。
宋桓公將衞人暫時安置在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齊桓公得知這一事變後,派公子無虧率領三百輛戰車和三千名戰士趕到曹地幫助衞人戍守,防止狄人再次的進攻。齊國還給衞國難民帶來了賑濟物品,包括車輛馬匹、牛、羊、豬、雞和狗各三百隻,還有重建房屋所需的材料等。
齊國真不簡單。幾年前,齊桓公還以“王命”討伐衞國。而在衞國落難時,不惜伸手相援,正是管仲“華夏一家親”思想的體現。在救援衞國的行動中,只見到宋 齊兩國的身影。可見當時諸侯各國其實並不具備管仲“保衞華夏”的遠見卓識,也沒有意識到華夏族正遇到嚴重的挑戰。齊桓公與管仲能在這時將民族矛盾置於諸矛 盾之上,這正是時代進步之代表人物。這時再回顧孔老夫子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不由為管仲喝彩了。